夜莺

Le Promeneur d'Oiseau,The Nightingale

主演:李保田,杨心仪,李小冉,秦昊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法国语言:汉语普通话,广西方言,法语年份:2013

《夜莺》剧照

夜莺 剧照 NO.1夜莺 剧照 NO.2夜莺 剧照 NO.3夜莺 剧照 NO.4夜莺 剧照 NO.5夜莺 剧照 NO.6夜莺 剧照 NO.13夜莺 剧照 NO.14夜莺 剧照 NO.15夜莺 剧照 NO.16夜莺 剧照 NO.17夜莺 剧照 NO.18夜莺 剧照 NO.19夜莺 剧照 NO.20

《夜莺》剧情介绍

夜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朱志根(李保田 饰)和崇义(秦昊 饰)虽身为父子,但彼此之间关系却十分淡漠,甚至到了互不理睬的地步。虽然倩影(李小冉 饰)几次想要调解公公和丈夫之间的矛盾却均以失败告终。与此同时,倩影和崇义之间的夫妻情谊亦因为繁忙的工作和缺少沟通而产生了裂痕。 朱志根有一个未了的心愿,那就是把过世的妻子送给他的夜莺带回妻子长眠的那片土地,并且在妻子的坟墓上将夜莺放生。一番波折和意外之后,朱志根带着孙女任幸(杨心仪 饰)踏上了前往老家阳朔的旅途。这段旅途注定不会太平,接二连三的意外发生之后,这一老一小能否顺利的抵达目的地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生活的两个世界星期一早晨我要你开花萤火奇兵大姐头女猎手产科医生白夜行少年讼师纪晓岚悠长下课后夺路狂飙心跳一线间感情8号线大家庭逃出食人农场回声源头少年巴比伦二狗返乡记师爷请自重奇诺之旅:活着的目标-lifegoeson.-东邪闪魂枯叶IT狂人特别篇醉颜红尘强迫症联欢会全裸导演第二季剩者为王尘归尘未吟之歌手枪歌剧

《夜莺》长篇影评

 1 ) 中法杂交的夜莺,能否成为中国的蝴蝶?

虽然整部片法国‘气质’处处可见,很多地方确实让人不得不吐槽。

比如从一开头的音乐就能听出一股典型的Orientalism味儿,到片中老爷爷讲述奶奶故事的浪漫与诗意,让人惊叹现在的老爷爷也真是越来越直白了,作为一个农民(即使不是农民,也不可能是教育程度很高的人,从在工地打工和喜欢蹲着,注意:爸爸是坐着的) 都能看出,像雾像雨又像风的直白表达爱意也真是醉了。

虽然有些地方颇为与中国格格不入,但能看出导演和制作团队是花了心思的。

于中国人看来,这样的片子可能不够接地气,有点别扭;但国际化的合作方式却给予了更多全宇宙能引起共鸣的东西,给了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可能(比如说优秀的拍摄制作团队,国际化的思维等等)而就中外合作电影看来,中法合作还是相对靠谱的。

也许是法国和中国有跟多的相似,更能互相理解吧。

并且有些问题也很难解决。

比如中国人现在要自己拍出能得到世界认可的电影。

就不得不以一种符合国际化的思维和视角来描述或拍摄,而这种思维又多多少少受美国电影很多。

而由于中国与世界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若要拍出一部受世界市场认可的作品,就不得不面临国内市场惨淡,甚至无法播放的尴尬局面,这从很多第五第六代导演作品上能够看出。

而且如今中国文化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主要经济带来的国力提高又进一步使的中国文化输出的需求激增以及成为一种可能。

因此,实际上,中国电影要实现国内外‘双赢’就有必要借助外国的力量,而无论从历史还是文化,法国都是很好的选择。

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夜莺此类电影诞生。

因此单从艺术的价值来讲,夜莺作为一部电影有限。

但作为一部合作电影,一部中国欲图借此打开国际市场的敲门砖,还是有一定思考和研究价值的。

希望这一部中国式的蝴蝶能成为中国本土电影飞向世界的开始。

 2 ) 对话《夜莺》导演:中国像工地 巴黎像博物馆

2002年,一部名叫《蝴蝶》的法国影片温暖了无数人,它讲述了一位老爷爷和一个淘气的小女孩去山里寻找蝴蝶的温情故事。

即便当时它并未在中国上映,却还是成为国内影迷最耳熟能详的法国电影之一。

如今,《蝴蝶》导演菲利普·弥勒正在中国长住,并完成了他的首部华语电影作品《夜莺》,该片同样描写了一段祖孙情。

在很快到来的5月16日,国内影迷就可以走进电影院观赏这部由李保田、杨心仪、秦昊、李小冉主演的《夜莺》了。

有人讶然于这样一部现实题材电影竟出自一位法国导演。

在日前与新浪娱乐的对话中,导演菲利普·弥勒透露了他是怎样做到“接地气”的:搬到中国长住、学中文,多观察,多提问。

他看到很多中国独有的现象,比如独生子女的娇惯、年轻人到大城市打拼、老年人的孤独;还有很多有趣的人群,公园遛鸟的老大爷,坐在胡同里的老太太……他把它们通通揉进电影中。

而被问及对中国的总体印象时,弥勒称像个“大工地”,到处都在建设,但他喜欢这样的都市感和活力感。

相比之下,巴黎更像博物馆。

  受益于中法合拍协议 为拍片居中国学中文  新浪娱乐:这是一部中法合拍片,合拍是怎么达成的?

  菲利普·弥勒:2010年法国当时的总统萨科齐访华期间,曾签署了一份《中法电影合拍协议》。

之后不久我到中国参加一个影展,遇到一中一法两位制片人,我们一起聊,说为什么不拍一部合拍片呢?

  新浪娱乐:为这部电影进行了哪些筹备?

  菲利普·弥勒:我最初的出发点就是讲一个中国的故事。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冒险,我从来没在中国拍过电影。

2000年我参加过中国的影展,但待的时间很短,对中国了解得不多。

我就在巴黎开始学习中文,并决定要到中国生活很长一段时间。

三年时间内我没做任何事情,一心扑在这部电影上。

  新浪娱乐:拍电影为什么要学中文?

  菲利普·弥勒:我觉得通过学习语言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种文化,而且要在一个地区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就必须对当地语言有所把握。

这是一种礼貌和尊重。

  新浪娱乐:中国工作人员占团队多大比重?

  菲利普·弥勒:百分之八十都是中国人,录音师、化妆师、美术师是法国人,音乐来自法国一位顶级配乐师,后期也是在法国做的。

我们的配合得很默契,我有一位非常好的摄影指导,整个团队都非常年轻有活力。

  新浪娱乐:《蝴蝶》在法国的票房很好,艺术电影在中国票房一直很难有所突破,这次拍摄《夜莺》有没有过商业方面的考虑?

  菲利普·弥勒:我没有特意植入商业元素,我觉得这个故事就很“接地气”(用中文说),哈哈。

中国观众的欣赏水平在逐渐提高,除了看娱乐大片以外,还是有很多人能静下心的。

而且我们也知道有很多电影,既有商业号召力,又能保持很高的艺术水准,《夜莺》不完全是艺术片。

  中国独生子女像小皇帝 想接地气靠不停提问  新浪娱乐:这部电影跟《蝴蝶》有很多共同元素,比如老爷爷和小女孩的设置,比如大自然和小动物,您是对这方面的题材很感兴趣吗?

  菲利普·弥勒:《夜莺》并不是《蝴蝶》的翻拍,故事并不相同。

一开始我们确实想过拍一个中国版《蝴蝶》,后来我们推翻了这种想法。

我们还是决定拍摄一个原创的、更符合中国现状的故事,只不过借鉴了《蝴蝶》中的一些元素。

我听说《蝴蝶》在中国口碑相传,但我并不知道实际反响是什么样,因为它没在中国正式公映过,观众应该是在一个小小的屏幕上看的。

那个跟进电影院看不是同样的感受。

我应该再不会做这种题材的电影了,不然大家以为我只会拍这类故事呢。

我最不擅长战争、暴力等题材,但我知道怎么驾驭爱情片等等。

  新浪娱乐:从法国老爷爷到中国老爷爷,主人公在形象上有什么变化?

  菲利普·弥勒:法国和中国的爷爷都很慈祥,对儿孙都很好。

但是在中国这种特点可能更显著一点,因为中国有独生子女政策,老人对独生子女的关爱会加倍。

  新浪娱乐:中国老人在照顾孙子孙女时,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义务感”?

  菲利普·弥勒:你说的这点非常对。

在法国,老人对小孩好,大多是出于内心的喜爱,但是在中国他们确实有义务感和责任感。

法国老人在孩子面前会有一种威严,孩子稍微一闹,老人就会阻止。

而中国的小孩像小皇帝一样,老人对他们会格外有耐心,甚至整个生活就是在围绕小孩子转。

  新浪娱乐:这些人情世故在片中体现得很到位,许多观众都惊讶于根本看不出是法国导演导的。

您是怎么接上中国的“地气”的?

  菲利普·弥勒: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整个团队的努力结果,拍摄期间演员也给我提供了很多帮助。

我很虚心地学习,花了很长时间问很多细节问题。

当我走在街上,看到任何使我产生疑虑的事情,我都会问,为什么他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一个导演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拍电影,首先要做的是您的职业,也就是一个记者,不停地提问。

我觉得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倾听。

  新浪娱乐:这个“倾听”的工作进行了多久?

是在剧本开写之前吗?

  菲利普·弥勒:贯穿了我的整个创作过程,其间不停地调整修改。

  公园遇遛鸟触发灵感 小鸟戏份靠训练无特效  新浪娱乐:您最初是怎么关注到遛鸟人群的?

  菲利普·弥勒:我09年来到中国,住处离日坛公园不远。

有一次我去公园散步,看见几个老人把鸟笼挂在树上,老人们一起聊天,鸟儿一起唱歌。

这种景象是法国没有的,没有人把鸟当成宠物,所以我很感兴趣。

然后我就想出这个故事雏形,老人为了支持子女发展,跟随孩子来到大城市。

等他们老了时,想带着鸟回到他们的故乡看一看。

  新浪娱乐:片中的夜莺象征着什么?

  菲利普·弥勒:我在几部电影里都有动物元素,我觉得动物是连通人和大自然的使者。

我在创作《蝴蝶》时对蝴蝶一无所知,我看了大量资料,请教相关专家。

这回创作,《夜莺》我也逛了很多北京的鸟市,跟养鸟的人交谈。

影片开头李保田喂鸟吃面条是真实拍摄的镜头,没有运用特效,我们前期做了准备,鸟是经过训练的。

拍摄时训鸟师的太太也在,她笑着说在她丈夫眼里,这两只画眉比她重要。

这两只鸟可以从笼子里放出去,然后自己会飞回来。

  新浪娱乐:电影最后也是这样表现的,笼子打开了,鸟飞了一圈又回来了。

以您的了解,鸟为什么还回来?

  菲利普·弥勒:因为主人喜欢它,爱它,它才会回来。

以前我也无法想象,鸟出了笼子还会自己飞回来!

  对中国的印象:像个大工地 三十年内变化快  新浪娱乐:在中国这么久,对中国有什么总体印象?

  菲利普·弥勒:我总觉得中国像一个大工地一样,到处都在施工。

隔两三年再来,就会发现盖起了一座新的大楼。

在法国,想盖一座大楼首先要讨论很多年,中国建设非常地快。

我很喜欢中国这种现代都市感,北京和上海都是非常现代化的大都市。

而且不会坐很长时间的飞机或火车,就能来到一片截然不同的天地里,比如新疆和广西。

我的制片人已经在中国待十年了,很喜欢北京。

当我回到巴黎时,觉得就像进了博物馆,那是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地方,太平静了。

  新浪娱乐:我个人感觉,您在片中传达出一种城市和乡村的对比意味,尤其是北京精英居住的高档社区,被您刻画得很冰冷。

  菲利普·弥勒:是的。

我想传达一种生态观念,告诉人们中国不但有壮观的工程建筑,还有很多美好的乡村景致,需要珍爱和保护。

我最早是学画画的,美学至上,想寻找更多的好风景,放进这部或其他电影作品里。

这次去广西,就是走了很远的路,经过当地人推荐,找到了很好的取景地。

可惜篇幅有限,有的地方只能用一两个镜头。

之前我也看过云南香格里拉,但那里被其他电影用过了,而且气候条件也不是很适宜。

  新浪娱乐:除了城乡对比,片中也有很多传统和现代的对比,比如爷爷喜欢遛鸟,而孙女整天玩ipad。

  菲利普·弥勒:对。

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是在短短三十年内完成的。

有一次我在胡同里观察一个老太太,她就坐在板凳上看风景。

我难以想象她看着中国发生巨大变化时的心理感受。

  (何小沁/文)

 3 ) 夜莺不会唱

现在我写这些关于电影的文字,更多就是为了记录一下当时看完的直观感受,所以很少去“补习”一些电影之外的背景知识。

这个一个法国人导、中国人演的片子到底想说的是什么呢?

太过于模糊了,唯一能清晰辨认出的就是现代人的匆忙生活节奏,导致彼此之间真诚交流的匮乏,然后就是感情的异化,这是形而上的说法。

从讲故事的角度说,又变成了一老一少搭配的公路片。

演员中李保田变现中规中矩,但可能受制于演对手戏的小姑娘的演技,总是给我一种有劲儿使不开的感觉。

秦昊演的两口子根本就是脸谱化了,没什么新意。

或者我应该说整个电影也没看到什么新意。

导演该不会是因为在广西旅游,觉得此地风光无限,民风淳朴,非常“中国”,就顺势搞出来的这部片子吧?

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法国导演应该是个中国通,要不怎么能把中国人用来煽情的桥段拍的那么“中国”呢。

 4 ) 《夜莺》电影整体观感

又是一年一度的三月三上巳节,昨天去参加了一次免费观影活动,这也是本次展映片单中唯一值得一看的一部电影。

这部拍摄于十年前的作品,不但入围了同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同时也成为了那一年中国大陆送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代表作品。

这是一部中法合拍片,邀请到了当时国内的老青超三代职业演员出演,影片名字取自世界著名故事集《安徒生童话》中的一个名为《夜莺》的篇章。

这位法国导演非常擅长于儿童片类型的创作,故事取材于经典名著,同时又能够紧贴时代精神,把握社会脉搏,并能够将古典主义思想与现代社会背景有机结合。

作者围绕一个家庭的悲观欢合,呈现了生活在上流社会背景下的精英阶层,虽然衣食无忧,但是却也同样面临着许多十分难解的命题。

导演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可以说是细致入微,尤其是对“中国式家庭”和“中国式家长”以及”中国式教育”,这三者的了解非常深入。

这也使得影片高度的还原了中国传统观念和现代家庭情况,以及当下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

本片主要取景地是广西柳州三江和桂林阳朔,这两个景色优美、气候宜人的旅游景点。

本作用大量固定镜头和长镜头进行拍摄,聚焦生活在大都市里有父母,却没有得到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以及有子女却无人照顾的“孤寡老人”。

反之将镜头指向远在千里之外的广西“老宅”,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虽然人们物质匮乏、经济条件落后,但是家庭却是其乐融融、民风淳朴。

影片以点带线、以线成面、以面扩体,实现了“以小见大”的艺术表达,也让人们反思发展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和区别之所在,是一部做到了张弛有度、大巧不工的集大成之作——《夜莺》电影整体观感

 5 ) “夜莺”是中国式的“蝴蝶”

这部影片在法国上映了又一段时间,一个法国人竟然会去拍的一部讲诉中国家庭故事,并且完全是中文的电影?

这一点一直让我很好奇。

就像当时看侯孝贤导演的《红气球》一样, 一部讲诉法国生活的故事并且完全是法语。

中国式的家庭影片反映了一个很电影的中国式的家庭。

由于社会飞速发展,大多数父母忙于工作赚钱养家,所以无心照看孩子。

中产或者中上阶级的独生子女十分娇生惯养,父母没有时间教育孩子,为了弥补这份空缺所以对孩子的要求尽量满足,生活变得十分物质。

另一方面他们对于孩子的期望很大,所以会报各种课外班。

例如影片中的小女孩会弹钢琴,写书法,放假了还要上画画班等等。

现代和传统社会的差异电影里拍摄的城市里随时可见摩天大楼,入夜了也灯火通明,车水马龙。

中国人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

例如小女孩过个生日就要在一个豪华酒店庆祝。

而广西桂林确实另外一番风景,湖光山色,碧空如洗,原始的自然风光美的让人心旷神怡。

传统民俗的建筑和服饰也让人仿佛身处另一个世界里。

例如广西农民热心帮助坐错车的爷爷和孙女,请他们吃饭并留宿; 两人后来走丢了,在山洞里度过了一夜; 村里小孩一起玩耍;苗寨晚上的傳統打更等 (引起了法国人的一片笑声)这样朴实的生活和大城市里的物质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题外话,有一个场景我怎么都忘不了,那就是月色下一只狗来约同伴一同出去玩耍。

这完全是巧合的小插曲却深深得触动了我。

)电影《蝴蝶》的影子又一部通过老人与小孩来表现家庭与社会的电影。

但是有一些场景还是拍的不够自然,例如在爬树时小演员的对话,发音十分的做作和刻意。

李保田说的 像雾像雨又像风,以及小演员说的 爷爷,就让我在多飞一会儿吧 等文绉绉的台词虽然很有诗意,但是在电影里却会让人觉得有些不够自然。

有些地方,商业片的气息会比较浓。

譬如小女孩与小男孩换夜莺时,小男孩选择了爱拍。

这个地方也引来了观众一片笑声,这里让人有很明显是为了讨观众的笑声而设计的,因为对于一个在这个山村长大的孩子来说,科技产品和更新换代对于他们来说应该是很陌生的概念,而且他们普遍都很朴实。

总的来说电影很温馨,值得一看。

电影中乡村与城市,老一辈和父母那一辈生活的交汇让我看到了自己童年时期的影子。

观看的过程中没有让人很有刻意观察拍摄设法的欲望,是一部很真很平凡的电影。

最后想记录两句刚才看到的话:“故事是电影的‘骨’,那么视觉和听觉则是电影的‘肉’。

”“我感觉没有足够的适合父母和孩子一起观赏的家庭性影片;我也相信对于儿童来说电影有着现实性的责任:传播将会伴随其一生的人道主义价值观。

这就是我的抱负,艺术上的也是道德上的”。

- 菲利普•弥勒

 6 ) 人,是等不起的

城市里人就像关在笼子里的夜莺,在茫茫人海中迷失了在我。

大人们为工作、家庭四处奔波,孩子们在学校和各种兴趣班之间奔波。

于是静下心来交流的时间少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多了,即便是同一屋檐下的的夫妻、父子、母子、祖孙之间。

离开冰冷的城市,来到充满田园风光和人情味的乡间,祖孙两人的回家之旅,其实也是一场心灵之旅。

旅行开始,小女孩宁愿玩着IPAD,也不愿意与爷爷交流;回家之后,爷爷的夜莺死了,小女孩用IPAD换了一只新的会唱歌的夜莺,帮爷爷完成了对去世奶奶的承诺。

IPAD其实就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象征,她剧烈的冲击着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放下IPAD,放下手机,离开网络,多回家看看父母,多与亲朋好友们聊聊天,多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的空气……人,是等不起的!

 7 ) Chante, rossignol, chante

说来也巧,昨天在家里待闷了,和男友商量去看电影,他在网上看到有《夜莺》,我正好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宣传,是《蝴蝶》的导演拍的发生在中国的故事,觉得挺好,就决定去看了。

高中时,菲利普弥勒来过上海的德法学校。

时值上海电影节,我所在的高中与德法学校关系密切,作为选修法语的学生便有机会和德法学校的学生一起观看《蝴蝶》,然后向导演提问。

印象中菲利普弥勒是一个很亲切和蔼的小老头儿,是拍广告起家的。

当时我向他提问《蝴蝶》中的小女孩儿是如何选出来的,以及影片中的蝴蝶特效,他非常认真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只是当时法语尚是初学者水平,而且时隔多年,只记得小演员是导演海选出来的,并且征询过小朋友自己的意愿,而关于特效,词汇太过专业,不记得了。。。

昨天的首映式是在影院的9号厅上映的,进门时迎面一位白发老人笑眯眯地用中文问我们(我和男友还有一位女同学):“你们是中国人吗?

”我愣了一下,问:“您就是导演吧?

” 隔了五六年,他都没怎么变化。

寒暄几句,我们赶快进影厅,此时几乎座无虚席,我们只好坐在空位最多的第一排。

接着就看见我可爱的法语老师带着老公进来了,她告诉我们是导演邀请她来的,羡慕一小下。。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个很生活化的场景,李保田老爷爷的演技真的没的说了,北京的小区,公园,花鸟市场,一切都是那么真实。

我想在生活中,他是不是也喜欢提着鸟笼子去公园散步呢?

李小冉的戏份略少,不过真心漂亮啊,虽然法语说得略坑,但是这不重要!

法语老师说她很喜欢李小冉,觉得她漂亮极了,准备向她推荐我小时候看的《像雾像雨又像风》小女孩儿是《甄嬛传》里的胧月公主演的!

一开始真的挺作的,娇生惯养的,连名字都叫“任性”,哈哈。

昨天看的是中文原声,法语字幕的。

熊孩子在火车上一直在折腾老爷子,后来到了广西,一路上和爷爷相处下来,有了感情,开始知道对爷爷好了。

毕竟是小孩子,心地还是比较单纯善良的。

片中很多角色都是广西当地人出演的,巴士司机,农民,郎中,小孩子,都是本色出演,虽说台词说的有点僵硬,有时候明显看得出有点紧张,但给人一种质朴平和的感觉。

片中的打更人唱的那一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感觉他悠扬的歌声中有着沉淀的古老岁月。

村民热情的长宴也很有意思,我想导演和制作团队一定花了不少时间去体会当地的生活吧。

广西的风光美极了,用言语无法形容它的壮丽与秀美,配乐也很贴合这样的美景,连时光都变得温柔。

影片结束后有提问环节,不少观众都被感动得哭了,有人向导演提问拍摄地,导演说在GoogleMap上查广西桂林,就可以查到,而且说中国很大,每个省都有不同的地貌景色,一个省就有法国那么大。

有的观众提问片中不仅有城市的喧嚣,拥挤,甚至有污染(灰蒙蒙的天空,尾气污染),也有山林的幽静,这两者是否都是真实的。

导演说,我所拍的就是真实的场景,没有刻意美化或是丑化,这两者都是真实存在的,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就是这样。

(男友是北京人,每当出现了北京的什么地方,他就说这不是那哪儿哪儿么,可见是很真实的。

)也有人问这片子拍了多久,导演讲了个故事,一个画家,画一幅画儿只用了四分钟,可是人家问他花了多久创作了这幅作品,他回答说花了六十年零四分钟,从构思这部电影到杀青,他也说不清花了多久,但是在中国拍摄,花了十个多月的时间,甚至更长。

他说拍摄这部电影也算是机缘巧合,他从未想过会到中国拍摄这部电影,颇有些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意思,他自己是个土生土长的里尔人,却觉得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有些共通之处。

提问环节结束便散场了,有些观众虽未提问,却找他表示了感谢,说了几句话。

法语老师Sophie说如果不看导演名字,真的会认为这就是一部中国的电影,她非常感动,我也说亲情是全世界共通的,大家之所以如此感动,是因为他拍出了真实的生活与情感。

他也很高兴,说自己拍的不是什么商业大片,就是喜欢拍一些温馨的,生活化的故事。

以上是此次观影的记录以及感想,如果写的不好,或者对导演的意思翻译有所误解,欢迎指正。

总之是一部温情治愈向的片子,或许有些情节因为时间限制而显得有点仓促,但我认为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部好电影。

 8 ) 夜场的夜莺 寥落无几人

这7个瞬间我有5个是落泪的 还有人是眼眶湿润的one:山洞里爷爷讲奶奶的故事two:在森林里 孙女看爷爷摔伤了脚不能走动 独自跑开找人来帮忙three:在老家看过老房子 爷爷说在老房安度晚年是最好的事four:在老家的石凳上 父子对话five:爷爷给奶奶上坟six:孙女用pad换画眉seven:夜莺唱歌 父母和好中间几度提及法国 果然是法国导演冲着入围奥斯卡去的 没有当红演员 导演也不是众所周知 缺乏一定的票房号召力 偌大影院7个人孙女的表现超越40岁情商的蜡笔小新 成为新一代孩霸森林里拍摄很唯美浪漫 昆虫 牛儿 拍的细腻老家拍摄还原当地风土人情和方言 很是地道 风雨桥果然经典这温情浪漫 唯美 点到即止 是电影的味道。

 9 ) 夜莺

竹木色的鸟笼里面小鸟蹦蹦跳跳,小鸟飞到饭桌前,叫了两声,他们一定是能听的懂彼此,他们的日常就是陪伴彼此的一日三餐、带他出去散步; 爷爷有可爱的孙女,事业有成的儿子,善解人意的儿媳妇,好像一切都非常的完美,是电影里该有的情节; 作为著名的设计师的儿子,重要场合开始之前都会吹响随身携带的口哨,这样的仪式带给他的是自信与安心,这是一只神奇的夜莺哨子; 父亲带着心爱的小鸟去公园,老朋友询问鸟几岁了,他淡然的说十八岁了,嘴角扬起的微微笑意,可以看出他一直有多宝贝这个小鸟老朋友,朋友的提醒,终于让他决定,带上小鸟去完成自己的承诺,因为,人等不起,这鸟啊,更等不起,指不定早上醒来,他就不唱了; 夫妻俩都很忙,他们属于这个繁华的都市,忙到日常的生活琐事,一点都不记得了,小孙女的生日会非常的隆重,爷爷送给小公主任辛的礼物是,自己精心制作的小鸟,爷爷真的很喜欢小鸟,手也很巧,爷爷提议可以带着任辛一块回老家,但是迫于父子之间的误会,提议作废; 无奈阴差阳错,任性的任辛只能踏上和爷爷的回乡之路,搞怪的孙女,一路折腾着爷爷,无厘头的换床铺,吃饭也手不离手的拿着平板,却一口也不吃晚餐,夜晚饿的睡不着,叫醒爷爷煮泡面,或许是吃的太饱,火车睡的不习惯,小女孩听着爷爷呼呼的呼噜声,灵机一动,假装闹肚子,看着焦急的爷爷,他却在洗手间玩耍,看着再次进入梦乡的爷爷,她又把爷爷的鞋子扔进了外面,终于到站了,天也亮了,爷爷笑着问他,你说鞋子怎么自己跑到了洗漱间了,兜兜转转终于来到了汽车站,这是回老家的最后一段旅程了; 在汽车上,爷爷想要和孙女亲近,换来的却是不搭理,嘿嘿,汽车坏在了路上,路边的景色很美,有小女孩从没见过的大水牛,吓的她哇哇大叫,爷爷笑着说,水牛吃草不吃人,哈哈哈,忽然,爷爷发现坐错了车,淳朴的村民热心的将它带到家里面,想着第二天带她们去桂林乘车,夜里,小女孩被蚊子咬的睡不着,她的表现仿佛在演我自己,真的蚊子会把人吃掉,无奈爷爷只能给他赶蚊子,清晨醒来,脸上好多的包,她天真的说,她毁容了,只能去做整容手术了,说实话,城里人知道的还真不少;第二天路上又碰到了散落的竹子,挡住了回桂林的路,她们在村民的指引下,决定穿过一片竹林去公路搭车,我看着他把一大包行李落在了车上,路上小女孩不开心,因为鞋底有一颗大大的小石子,她说如果感染的话,整只脚都会被锯掉,爷爷打趣说是的,整只腿都会被据掉,走到竹林有一个分岔口,爷爷选的路是条错的,因为小女孩说要是让她选,她一定不会选这条路; 不出意外,她们迷路了,走累了,爷爷就背着小女孩走,路上还下了雨,她们晚上在一个山洞度过,小女孩在火堆旁听爷爷讲故事,他们讲到了梦想,她不知道自己的梦想,但是她想成为有钱人,想让别人都认识自己,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有漂亮的房子,漂亮的跑车,还想去纽约; 爷爷还给她讲了奶奶,在爷爷的心里,奶奶像水,像雾,像风,像一个梦,奶奶什么鸟都认识,爷爷和她经常去树林里散步,并且奶奶认识所有的鸟,最喜欢的就是画眉,家里一直养着一只小画眉,他们分别的前一天,奶奶从林子里捡到了一只小画眉,奶奶要爷爷带着这只画眉,永远带着他,并且承诺当供完儿子大学毕业,一定带着小画眉回来看她,后来奶奶病了,又因为工作忙,没有假期,再后来没几天,奶奶过世了,在那之后爷爷经常回来看望奶奶,并且告诉奶奶,这只小画眉他去北京以后,一直带着,他就像一个老朋友,看见这只鸟就会想起奶奶,想着一定要带小画眉来奶奶的坟前,在这只鸟老死之前一定要让奶奶看见他最后一次歌唱,最后一次飞翔,这就是爷爷对奶奶的承诺…… 就这样她在山洞里过了一夜,仿佛经过一夜的雨,一夜的梦,任辛已经喜欢上这次旅行,她早早醒来,带着爷爷的鸟去竹林呼吸新鲜空气,并且不希望爸爸妈妈这会打扰她; 继续赶路的他俩,爷爷不小心摔伤了脚,小女孩觉得爷爷缺少锻炼,说回北京给他买个游戏机,机灵的孩子总要爷爷给她买礼物,可爷爷只想教她养鸟,她说她不喜欢鸟,小女孩不想坐以待毙,要去找人来帮忙,她真的既聪明又任性,她真的找来了人,他们划着船在美丽的小河畔,她们真的饿极了,淳朴善良的人带她们吃饭,联系了医生,小女孩不想这么快结束旅程,这里有许多小伙伴,奔跑在乡间小路上,有大树,爬树,去瀑布底下玩,去帮忙收水稻,谁会想回家呢,我是不会的,所以她假装忘记了父母的电话,为了躲避会回北京,跑出去大半天,她恳求着爷爷,像个大人一样,对爷爷说,你看你打开笼子小鸟想都没有想就飞出去了,但是你从不会担心他会飞远,因为他还会飞回来,因为他喜欢爷爷,而我现在还不想回去,因为我这会就像这只小鸟,飞出了笼子,但是她最终还是会回去,因为她爱爸爸妈妈; 最终爷爷带他一起回到了老家,村子里门口的的小卖铺也有一只小画眉,她好奇地看着它,爷爷和小女孩现在成了关系不错的朋友,他们互相交换了秘密,当他醒来发现爷爷心爱的画眉死了,她就知道有一件事必须去做,她飞奔到门口,最终用她最心爱的平板,换了小孩的画眉,他怕爷爷伤心难过,而且小女孩也告诉了爸爸爷爷的愿望,经过一番交流,爷爷和爸爸互相释怀了多年的心结; 有人说这个影片中小女孩父母的感情线有些突兀,但是我恰恰觉得这是主题的升华,因为小女孩本不喜欢鸟,后来在爷爷的感染下,他决定买一只不会唱歌的夜莺,她真的很聪明,爷爷对奶奶的承诺寄托在一只画眉上,爸爸对爷爷的感情流露在随身携带的可以模拟夜莺唱歌的口哨上,小女孩对父亲的期盼体现在一只不会唱歌的夜莺身上,这是一种传承,一种爱的延续和救赎……

 10 ) 廣西遇上法蘭西

廣西,我故里。

一直覺得它像王維或者陶淵明的詩。

當它遇上法蘭西,我又覺得它像極了王爾德或者安徒生的童話。

還記不記得那隻用鮮血和生命換取愛情玫瑰的夜鶯?

還有國王窗邊,無怨無悔的夜鶯的歌聲。

童話故事裡無邊無際的悲傷,都藏得好好的。

就像電影裡的夜鶯,它婉轉鳴啼,聽見的人,都情不自禁地說“唱得多好聽呀”。

好聽的是聲音,傷感的是情緒。

我看到的《夜鶯》,像老人一樣孤寂,像每個人一樣渴望自由。

這影片,是對「遠去的簡單歲月」的一種懷念,是對「注定被辜負的愛」的一種問候,也是對「低頭思故鄉」的一種理解。

我不知道在西方人眼裡,我們中國人的情感是不是太沉重,尤其中國的父愛母愛,是不是已經到了讓他國人「我見猶憐」的地步。

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父母可以用一百種人生來換取孩子想要過的一種人生。

愛子心態真的就是“只要你過得比我好,過得比我好,什麼事都難不倒,一直到老。

”影片裡的爺爺為了而兒子,痛別愛妻,大半輩子都在異鄉為異客,即便兒子終於錦衣玉食前途無量,後來也和他冰釋前嫌,孝順有加也不過是給他買下故鄉老宅,任他隨心而居。

買不回的時光和買不到的陪伴,只能相擁而笑。

不讓你看到眼淚,讓你心安。

中國特色含蓄的愛,不必多言,甘心情願為你走南闖北,再相聚,放飛承載著約定的夜鶯,一起聽它如訴歌唱,已勝萬語。

夜鶯恪守著老人的允諾,維係著家庭的圓滿。

所謂自由,就是愛有歸宿。

如果悲傷有聲音,一定是如鶯歡唱。

儘管片中有些表現實在是太生硬,比方講爺爺回鄉竟聽不懂方言,古詩都說“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啊,爺爺不但沒鄉音,連鄉話都不會,本來應是故鄉情濃的一出戲,頓時乏味許多。

沒有融入感,不像歸故里,更像背包客。

再者,養了十八年的夜鶯,怎麼被換了還不知道呢。

說到廣西了,山水之色,草木之容,風土人情都是我所熟悉的,所以當我看到鄉間的三輪摩托車被攔下問路時,我想我聽到的應該是“兄弟,你克哪凱?

”沒有聽到桂林人說桂林話,是蠻失落的。

不過聽到普通話裡的廣西音,還是有感動的。

民族特色的橋與樓,服裝,方言,盛宴,甚至只是一碗米粉,都成功撩撥了我思鄉的心。

「桂式淳樸」加「法式浪漫」,味道如何? 眾口難調。

《夜莺》短评

风景很美,毋庸置疑。台词一股作文气,使劲地推你出戏。。人怎么能这么说话呢。?情感的变化生硬,太多的剧情漏洞,不过这些在法国人眼里,估计也就没什么了吧。。比如广西人李保田一口的京腔。。。

10分钟前
  • 按时解放
  • 较差

《蝴蝶》导演又拍了个中国版,还是祖孙情+大自然+小动物,一场旅行弥合年龄代沟和家庭裂痕。是在批判MOMA的建筑没人味吗哈哈,各种熟悉的北京地标,不过小情小调还是法式的。情感铺垫稍欠,萝莉总结略鸡汤,总体还行吧

1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近来“看不下去”这个技能越来越成熟了。

16分钟前
  • 十八爷
  • 较差

充其量就是一部心灵鸡汤的小清新,冲奥?别痴人说梦了。

20分钟前
  • boovie
  • 还行

永远没办法和曾经的蝴蝶相比

23分钟前
  • Pluie
  • 较差

奔忙的人生究竟想要什么呢?

25分钟前
  • Lydia Z.
  • 推荐

有广西的戏。导演外国人,很有情调的拍摄角度。看到广西那么漂亮的风景真想哭

27分钟前
  • 洋葱
  • 力荐

情感渲染有点假,景色很美。还行。

30分钟前
  • 06 Mr. Cool
  • 还行

风景很美,感情温馨,暖暖的。

34分钟前
  • 抱一
  • 推荐

有孩子的家庭,别轻易放弃。

36分钟前
  • 紫含
  • 还行

李保田演技没话说,小演员也不错。法国人拍片,第一,景漂亮,桂林山水甲天下,不是盖的。第二,情淡淡地却透出一股郁的味道,爷爷和孙女,从北京到桂林,城市与乡村,现代与淳朴,不是矛盾,而是交错,爷爷改变了,孙女也改变了。最后爷爷搬回桂林,在阳朔的江上,养鹰打鱼,那个镜头,美极了。

39分钟前
  • 通叔
  • 力荐

就一个感慨…还得有钱啊…iPad换画眉,房子说买就买…除了刘罗锅老师演技好,其他全无感,大人演员一般般,小孩子太矫情造作了,中国很多儿童演员表演痕迹太重,看看人家韩国小演员~片子一般,没看过蝴蝶,景色和人文风情不错,其他真无感……

44分钟前
  • 关小白
  • 较差

冲着宰相直接给五星再看,内地最喜欢的男演员之一

47分钟前
  • shaobo
  • 推荐

紀念中法建交的主旋律溫情片?把廣西的山明水秀拍得很美,劇情,普通吧。

52分钟前
  • Dr. Joyce
  • 还行

1000年2000年3000年小孩們爭論那樹年紀有多大, 我倒擔心經過這電影傳播後那樹年紀會否只剩一年.開頭假大空帝都讓我不順眼,幸很快小鄉小鎮人車爭道青山綠水一切都和諧了.完場導演映後談全程外文對答我附庸風雅三陪陪坐陪笑陪聽裝孫子.....有流利英文同胞坐我旁邊還英語發問讓我愧死.....

54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一部很温情的电影

56分钟前
  • 小玄
  • 力荐

小学时看的,真没感动我

60分钟前
  • 熾翼-炎凰
  • 很差

只能说情节平坦清凉,正如取景的桂林山水,然而除了保田老师,演员自己都太坚硬了,与角色显得格格不入。也许清淡的亲情稍稍遮掩没有交集和默契的爱情,但是拿去申奥,意义何在?

1小时前
  • ZHANG-ZHANG
  • 还行

法国内涵+中国风景炖出的不入味杂味鸡汤。亲情表达生硬而游离。其实不是法国火鸡的不纯正,而是这罐子汤药虽然配方大补,实在不适合病入膏肓的中国式家庭。

1小时前
  • 虚伪
  • 还行

景色倒是美,故事情节实属一般

1小时前
  • Lee_刁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