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2部2023年,科幻动作惊悚剧情电影《AI创世者 The Creator》与其说是AI,其实更有点想赛博朋克的感觉,确实赛博朋克的元素非常多,本来没怎么看好的电影,却挺意味深长的。
电影中不少细节感触挺多,比如交给主角戒指的人,叫主角不要被迷惑,最后自己抱着自己机器爱人痛哭流涕。
还有最后主角说我要去天堂了,这里真的是他的天堂,因为他再一次见到了她。
说实话挺感动的。
不过,槽点也不少,不过这么大的世界观,能讲明白也不错了。
电影中讽刺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世界真的不要太明显,自己核爆,然后打着反恐旗号四处杀人。
真的是紧跟时事,如实描绘呢这点必须要加分。
我喜欢看这样的好莱坞电影。
音乐上差了一些,没有什么独特的音乐,不过很多地方也很用心了,比如小野丽莎的歌,当然可能也算个彩蛋了吧。
还有不少小孩看的电视节目都是彩蛋。
我本以为反派女上校可以改过自新,最后还是咎由自取了。
还有就是,这个小孩机器人身体也是可以成长的?
有点厉害了。
还有电影中太多的机器人战斗力真的是弱爆了,也许是因为不能伤害人的设定,不能伤害人又怎么进行反抗呢?
最后虽然搞掉了大飞船,但是距离胜利还很遥远吧,希望有个续集,希望也是个好结局。
这类型的电影也是非常多了,能拍出自己的套路,要点个赞的说!
--我是AI的分界线---推荐指数:四颗星,我喜欢这样写实的好莱坞电影,很时事很漂亮国。
人工智能广泛应用,LA被核弹攻击,美宣布是AI所为并禁用,亚洲缺继续使用,美花巨资造牧游者空舰要消灭亚洲AI。
原美国卧底泰勒来到亚洲,和其监视对象创世者的女儿玛雅产生真爱,并为其怀孕。
美军来袭,玛雅知道了泰勒真实身份,导弹摧毁。
5年后,美军找泰勒说他卧底处发现创世者实验室,正开发超级武器,且有玛雅的图像。
泰勒参加行动,在实验室的一个装置里他发现一个AI小孩,小孩跑掉,泰勒去追,导弹炸毁所有人。
小孩能控制设备开关,他似乎认识玛雅,两人去找,泰勒被通缉,找到老友帮忙,被追杀,三人逃跑,根据当初送给玛雅戒指是追踪器去找。
老友牺牲告诉他玛雅即是创始者。
两人被当地人抓回基地,孩子是玛雅做的,切炸毁LA的不是AI是美国人。
美军攻击基地,小孩控制炸弹人受伤被泰勒救回,本地人带他去见玛雅,玛雅已变植物人,泰勒关掉了她维持生命的机器,带走了玛雅记忆的磁盘。
泰勒和小孩被抓回LA,基地被夷为平地。
泰勒趁机救出小孩并飞往月球,小孩控制飞机到牧游者。
小孩关掉控制器,找到玛雅并插入磁盘,炸毁牧游者,泰勒见到了玛雅相拥。
背景设定是未来AI技术制造了洛杉矶核爆炸,人类几乎灭绝,美国开始清剿世界各地残余的AI技术机构。
场面、服化道还是有点大片的味道。
AI失控差点毁灭世界,这种教训完全足以支撑全人类放弃AI,可是剧本非要设定新亚洲继续与AI共存共荣,而且AI开始变好。
期望一个无法预期和掌控的事物越来越好,这是脑袋进水了吗?
到了一群普通战士拿着二十一世纪的轻武器进攻AI中枢,与拿着轻武器的机器人对射就更扯了。
人类显然已经严重倒退,被AI灭绝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虽然画面看着很豪华可惜剧情编排的很烂一个炸弹轻易摧毁一辆大型装甲车同样的一个炸弹也轻易摧毁了巨型飞船都是气吹的吗男主角偷摸拔掉机器人脖子上一根线就瘫痪了这是机器人吗?
那可太先进了开枪都瞄这个位置好了线打没了都趴下因为男主女主被炸死最后终于见面了然后就拔氧气管机器人的领袖你有什么权利拔氧气管真可笑拔完了还偷走了数据如此重要的东西说拿走就拿走都没人看守最后在飞船里交给孩子孩子把数据插到机器人身上扔下离开了最后都炸没了这也是个好孩子不知道把妈妈带在身边回家之后把数据转移到其他机器人身上偏偏要在飞船里插上然后让她妈在飞船里炸死这都是什么逻辑没一个好人最可怜的就是这个女主被飞弹炸·被黑男拔氧气管被女儿遗弃有句话这么说的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全程都是黑主惹的祸还要弄的大义凛然把孩子都给带歪了什么叫新亚洲难道亚洲只剩东南亚了吗漂亮国统一全球了?
整个电影充斥着狗屁不通的逻辑影片里表现肆意屠杀机器人和当地农民他想表达的不是让观众觉得军队多残忍多恶毒他想表达的是你给我一个核弹我会十倍奉还于你甚至灭你种族地点选在东南亚也是含沙射影这就是一个带有政治色彩的影片
一部AI题材的科幻片,涉及了人类与AI之间的战争,也涉及了一些与机器人伦理有关的内容,还特意让非裔演员和亚裔演员担任主角,然而,整个故事总体上没什么创意,甚至有些无聊,与此同时,本片中的科幻元素看似是硬核科幻,实则很幼稚,而且还有许多设定上的bug,例如,人类为什么要发明外貌像人但一眼就能看出不是人的模拟人?
(为什么要把模拟人的后脑勺设计成空心的?
)为什么“新亚洲”看起来如此落后?
为什么美国军方只能依靠“游牧者”来发射用于摧毁AI基地的导弹?
为什么模拟人无法拦截导弹?
这样的军事实力与其说是科幻,还不如说是科技的退步。
此外,只要对越南战争稍微有点了解就能很容易地看出来,本片中的美国对隐藏在“新亚洲”的AI基地发动的战争,显然是在影射越南战争,正因为如此,本片的故事内核其实不是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方向的思考,而是对越南战争的反思,这种过于刻意的影射反而弱化了本片的科幻色彩。
《哥斯拉》《星球大战:侠盗一号》的导演加里斯·爱德华斯最近有部自编自导的新片《AI创世者》。
坐拥时下火爆的AI话题,高度原创的科幻世界观,豪华满目的高科技载具和特效战争场面,从任何角度看都是野心勃勃之作。
可惜它的口碑完全赶不上野心,就连一贯对海外科幻大片很宽容的豆瓣,也只有区区6.2分。
要是豆瓣允许打半星,能不能及格都难说。
看了一圈差评,聊聊被人提到最多的槽点之一——这些机器人比人还像人啊。
他们不但有七情六欲,会恐惧担忧会笑会哭会爱会恨会依依不舍,还会烤火种地抽烟喝酒吃疯狂星期四睡大觉,甚至还能削发为僧上山出家。
虽然以影片设定来看并不离谱且能自洽,但从头到尾这些恶搞般的场面一刻不停,难免让没有准备的人一愣一愣的。
其实我愿意担任一次魔鬼代言人,试着替爱德华斯导演辩护一番。
他可能会说,影片中的科技型态、建筑风格、载具武器美学,对比当前现实既有超前又有滞后,既有先进又有古拙,显然跟咱们的未来不是一码事,像《星球大战》一样玩的是架空(机器人糟糕的枪法也可以看成致敬暴风兵)。
既然都能当平行宇宙看待,那里头AI的机制跟大众的认知有出入,不就完全说得过去?
况且,电影就是想突出AI作为生命体的内心情感和命运颠沛,让观众同情代入,所以强化他们的拟人性,正是为此主题服务。
这样的解答,听起来没什么可挑剔的,道理上完全讲得通,但电影要吸引人,可不是只靠讲通道理就够了。
导演在借用AI这个概念时,已经选择了做个一揽子买卖。
普通观众对机器人已经有不少固有的认知,像是片中展示的他们可以被关闭和启动、(最先进的)能遥控电子设备,被打穿个洞还能站起来,都是符合上述认知的。
既然享受了上述这些跟大众认知一致的便利,当然也要相应承担与大众认知相悖的后果。
让机器人吃喝拉撒又看破红尘的,就是一种认知上轻微的挑衅。
脑子灵活的观众转念能想通,但在目睹的那一瞬间,原本停止怀疑的看戏心态被切断,不是笑料的笑料出现了。
同样的事不只发生在机器人上,再举一个例子,电影中的野外作战高度模仿了越南战场的面貌,许多视觉元素都可以丝丝对应,但美军装备精良气势汹汹,却被新亚洲当地警察逮捕,去城里抓人还得混入警察内部,等等,又都在跟越战的认知互相拉扯。
对一部试图探讨科学和哲学命题的严肃电影,这种分裂的体验可不利于给出好评。
有人又要问,照这么说,难道拍AI机器人就只能遵照已有的模式吗,有创新就成了短板?
当然不是这样,关键是有没有把新的部分用视听传达到位,而不是不明不白丢给观众自己去琢磨。
看卡梅隆的《终结者》,里斯郑重告诫萨拉:跟终结者无法谈判,无法讲理,它感觉不到同情、后悔或恐惧,在完成任务前绝对不会停下。
台词是这么介绍的,终结者也是这么表现的,即使粉身碎骨也要追杀萨拉到底,把骇人的特性贯彻到出现的最后一秒。
再比如《机械战警》,把警探墨菲从人变机器的惨烈过程表现地巨细无遗,让人从感官上毫无保留地接纳他的变化,那之后这具“机器”的伤感、愤怒和大仇得报的欢欣等情绪反应,也就显得无比可信。
而阿西莫夫小说改编的《机器管家》,全片都在讲机器主角如何“变人”的过程,他的人类情感再丰富,人类需求再旺盛,都不会让观众有一丝一毫的不适应。
反观本片,AI的研制和创造过程一笔带过,虽有不少解释性台词让人理解它们延续了人类的生理需求等特征,但从头到尾只作了理性的讲解,不能从本能上带动认知。
漫威有过类似教训,无论是《钢铁侠2》斯塔克穿着盔甲发酒疯的雷人场面,还是《复联2》“美队竟然试图勒晕一个机器人”(本片也有类似桥段)的经典梗图,都是前车之鉴。
《AI创世者》的世界观自成一体,很有雄心,但导演显然有点高估观众的接受力。
他当年拍《哥斯拉》老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露个背影露个腿,就有这种不管你们喜不喜欢我非这么弄的任性,《侠盗一号》也几乎是星战宇宙最叛逆(好的那种)的作品。
当然,对观众有要求,总好过没有想法只会迎合,只是希望导演能收敛一点艺术家脾气,毕竟费心搞了这么豪华的排场,降低一点门槛,大家都开心。
槽点秘籍的美国商业烂片,美国英雄主义再网上不会升级成“美国纳粹主义”吧!
开始还很疑惑新亚洲咋全是泰国人,小日子我还能理解,毕竟被拴着那么多年了,后来一看,好家伙,出品里面还有泰国。
好嘛,合着我方十几亿被团灭了?
就算是这样,开始美国佬杀到新亚洲那一幕,感觉像极了当年他们才踏上我们这片土地的嘴脸,残暴,冷血。
想要借着科幻之名揭示人性,行所谓的科幻作品之作用,的确,揭示的都是自己的虚伪、傲慢与自大,还带着些洋洋得意的自我感动。
影片无非想要展现些AI比人还富有人情,人类与Ai的共存问题。
这些老生常谈的科幻问题,影片展现的也没有任何新意。
看完这部影片,才深知我们自己必须强大才行,落后一点可能就会被他们吃得连骨头都不剩,100年前他们嘴脸看一次就够了。
今天体验了一场“盲盒”电影——在影片播放前没人知道这是什么电影,只知道是一部提前上映的电影。
这种感觉本身挺奇妙的,因为在养成了看电影前先看评分和简介/预告片的习惯后,这种完全随机的未知感仿佛很遥远了。
当荧幕亮起,映入眼帘的是一架高空悬浮的大型科幻武器,我的心情很是激动,因为这些年来能让人期待的科幻电影实在是太少了。
随着故事的展开,期待感也慢慢的被磨灭,因为这又是一个人工智能的故事,尤其是在 ChatGPT 已经上线快一年的 2023 年的人工智能故事,还是循规蹈矩实在是有些审美疲劳。
回望影史,《人工智能》是 2001 年的电影,而《我,机器人》是 2004 年的电影,让我很困惑的是为什么电影发展了 20 年但是却可以产出原地踏步的电影?
人工智能题材的重复是一方面,末日废土设定的重复则是另一方面。
这些年科幻电影明显对废土风格偏爱有加,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拍摄成本低——制作一个极具未来感的世界多累啊,设定困难,特效成本也高。
我想到最近《马斯克传》中的一句话:为什么未来看起来不像是未来?
一般废土设定都可以逻辑自洽:足以毁灭人类的战争或其它类似威胁让人类文明科技大幅度倒退。
但是这部电影中的事故从逻辑上并没有阻碍文明发展或者导致文明倒退的理由。
一场“人为事故”的核爆,加上以自卫为目的与“天网”“母体”性质完全不同的机器人社会,这部影片的设定并不贴合废土的定义,但是呈现出来的效果依然并不那么未来。
因此,相较于正统意义上的未来主义科幻,我更愿意将这部影片的艺术风格称之为古典柴油朋克。
这个词是 Jakub Rozalski 这位画家的绘画风格,我认为和这部电影的风格非常贴近:
1920+系列我想特别声明的一点是,从艺术设定的角度,我虽然更希望这部电影是未来主义风格,但是蒸汽朋克柴油朋克的风格也不差,影片中的机器人藏族风格僧侣很带感。
但是这种设定是很风格化的,也就是说为了艺术传达和画面构成会牺牲一定科学上的合理性,比如为什么这些僧侣要将胡须、皱纹、老者皮肤都制作得如此逼真?
因此,这部电影从艺术的角度而言可圈可点,但是按照比较原教旨的科幻角度来说科技感有些不足。
影片中似乎出现了一个挺有科幻感的设定:记忆提取,扫描死者脑部结构并在机器人上重现。
但是科幻爱好者们很容易就会发现这设定似曾相识——而那部同样设定的《少数派报告》是 2002 年的电影,更不用说 PKD 的原著了。
抛开艺术和科幻设定不谈,接下来我就单纯聊聊剧情本身。
作为又一部探讨人与机器人关系的电影,这部作品在人文角度也显得有些苍白。
里面绝大多数的人和机器人都是纯背景板,而着重笔墨聚焦的却又是设定老套的男主和小女孩。
如果说除去这一层科幻外衣,这种公路片设定被多少影史佳作完爆了。
即便是在科幻电影类别中,《人工智能》里面凭借”剪母亲头发“和”询问知晓一切的机器如何找妈妈“这两段轻轻松松就勾勒出了一个渴望母爱却饱经风霜的小机器人男孩形象,但这部电影中今年花了这么多篇幅我却还是感觉导演没有深入到小女孩的内心,让我从观感上看不出她和一个普通的人类小女孩有什么区别。
想起来我去年对《芬奇》这部同样风格的机器人公路片评价也不高,但是一对比我突然感觉《芬奇》的人情味还是挺丰富的。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作为连贯的艺术风格虽然不够未来但是也可圈可点,但是在科幻设定和剧情的角度来说都平平无奇,为近几年平庸的科幻电影市场再添一员
一星给视觉音觉特效一星给小朋友的演技这个剧本写好以后,但凡用现在这种初级的AI过几遍,也不至于有这么多脑残的硬伤,这么多不合理的设定,这么多让人无语的故事桥段。
机器人炸弹冒着枪林弹雨往敌人阵地猛冲,最后就为了多冲几十米搞个爆炸?
请告诉我一个理由,这里为什么要用机器人,而不用导弹?
最牛逼武器都抓到了,为什么要把那个黑人找来关闭它?
直接毁灭很难吗?
脱裤子放屁吗?
月球航班拒绝返航,直冲游牧者号居然都不击落?
这么牛逼的超级武器太空船,人类的希望,就7个轻步兵负责安保?
整个人类世界除了游牧者号上那几颗导弹之外就没导弹了?
人类可以用存储器激活记忆,为什么AI阵营不会?
还让他们精神领袖沉睡了5年?
AI为什么要信宗教?
太扯了!
还做成罗汉的样子的雕像,无语…我一直觉得,最后人类一定不可能与硅基生命共存,碳基生命和硅基生命最后的决战,一定不是电影中表现的这样。
这部片子,智力但凡正常都看不了,只适合低智商的人看热闹!
电影中的亚洲人,被描述得简直就像未开化的原始人——智力低下、呆若木鸡;而且,导演对未来、对科技的理解也幼稚得近乎无知。
片中的AI,看起来就像劣质的工业机器人,和美国大兵比起来,更是弱爆了。
美国人又一次在拯救世界——唉,实在看不下去,想吐!
看一半,退出!
这就是一部无知、自大、自以为是的人拍的,低劣的娱乐片!
居然忘了标了,没什么新意的科幻片,反映美帝霸权,殖民主义。
一个角色形象胜过万千语言
新瓶装旧酒,AI外壳下实则还是末世乌托邦元素集合,自私的人类和并不太智能的机器人,冲突就很陈旧。
又一次美越战争。戴佛珠手串的机器人。会打仗的猴子。佛法击败高科技。逻辑上很多bug。
又一部末世大片; 新亚洲的设定有意思,赛博朋克风的日本都市➕越南乡村,一股越战即视感; 最后男女主宛如亚当夏娃天堂相会却是非裔和亚裔,估计白人看到要气笑了
拼凑,老套,冗长。
机器人为什么种地当和尚,“新亚洲”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都不提了。单说AI这东西,你会发现它在剧情故事体内的先进程度往往与其在制作特技效果上的先进程度成反比。也就是说,叙事逻辑的角度,观众视觉感知中与人类形态神情真假难辨的那种AI肯定是最先进最高级的,可这种档次的AI从制作拍摄角度反而是最容易实现的,你甚至可以直接让一个真人来演。“286号考生蔡明,你的女机器人小品准备好了吗?”……反过来,越是成本投入有保证特效技术很先进的作品中的AI,就越倾向于塑造那种一眼望去肯定不是人类的相对低端类型,因为在画面中用来表现这种“低端”和“易辨”(后脑勺下面有个大空洞)的技术手段会让观众感觉很高端!虽然这种高端是以牺牲故事设定基础逻辑为代价的:AI拟人都已先进发达至此竟然都不能克服如此碍眼的后脑金属洞?!
大概是二零年代的«最后的武士»,渡边谦连指挥官的身份都没变,只是在双方阵营间横跳的男主从阿汤哥变成了信条黑哥。画面和美术实现了小时候幻想的大友克洋式样的赛博朋克世界,但是情节比较失望。
看来导演是蜗牛爱好者。
西方主义的视角刻奇东方文明的同时意淫AI peace&love 生活模式,人机对立的壳底下是美方参与的几场战争留下的阴影。带娃公路片模式真的很陈旧也很无聊,更无聊的是看了十分钟就知道很难看还是坚持看完了两个多小时。
记得姜文在《侠盗一号》的采访中曾透露出爱德华斯对《现代启示录》的狂热,这样看来爱德华斯理想中的那部启示录,大概就是本片吧。尽管叙事和视觉创意并不新鲜,本片所呈现出工业质感依旧是爱德华斯(能看出来老二次元了)最擅长展现的,从最终成片来看,基本上就是规模升级版的《侠盗一号》,许多桥段单独看起来已经足够动人了,看得出来为了压缩时长牺牲了许多情绪渲染和人物成长的空间(实际上需要一部动漫的体量),这与脱离了大ip后一些不严谨的现实设计都成为干扰本片流畅性的绊脚石。抛却上述技术问题,不知道爱德华斯最初的设想是什么,但私以为科波拉式的救赎之旅是反英雄主义的,更何况小华盛顿的角色和他在《信条》中天降正义的设定同质化非常严重,于此本片最终只能处于目前这种鸡肋的状态了。
不太妙的故事和绝佳的摄影
一个灾难科幻片,讲的却是人性。没看之前谁知道科幻片这么好哭呢?配乐三首曲子都太美,永恒的 月光。另外果然如果没有丑国,世界真的会和平许多。人类和机器人以及动物最大的差别就是,人类的感情,爱,与同情心。很脆弱,也是最强大的武器。小女孩演员选角不错,眼神哭戏都太棒了!
看几个场景图就够了,不要浪费时间
22号提前看的。意外得了全球提前点映的票,立意不能说不好,但却没法真正被打动。剧里真正邪恶的永远是人类自身之恶,AI们显然是进化更好并更具人性(最美好那部分)的类人类,就连和他们一起生活的小黑狗,小猴子也懂得帮助他们对抗邪恶。。。可这些绝对的邪恶冲突,对立,却很虚浮让人难以真正沉浸,即便故事发生在2065年。
哈,这种一个大人带着一个小孩的故事,一煽起情来,我永远抵挡不住...穿梭在宏大世界观下丰富的景致与奇观之中,伴生着追逐与自由的渴求,去圆满一段爱情,收获一份羁绊,美丽与从容是爱德华斯的可贵之处,在“后2049”的好莱坞,愿意用这样的风格去拍科幻电影,也是值得鼓励的勇气。就我个人而言,需要忽视一些笨拙的细节设置和粗糙的情感表达,这会是一部动人的电影。
好看。设定也好。23年个人觉得最好看的科幻片。
无趣
有出彩的地方,但怎么说呢,美国人好自恋哦,合着还搞一部赎罪电影是吧?Gemma Chan确实有地母般的气质。
科幻形式的政治讽喻故事,想法很好,执行略糙。洛杉矶核爆=911,新亚洲共和国=审美很日本的中东,AI反抗军=战斗力很北越的伊斯兰武装,美军入侵新亚洲=反恐战争(美帝将军:我们只消灭AI,不与新亚洲人民为敌/我们只消灭恐怖分子,不与穆斯林为敌),大气层母舰“游牧民”号=美国顶尖军事科技。小彩蛋:AI反抗军不使用自杀式炸弹袭击,但是美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