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仁政,就是轻徭减税,让百姓精做土地,教导子弟孝悌忠义。
感受仁政教化的人,有忠信,知廉耻,遇事才能向前;而不施仁政者,人民就不支持政权,就会背叛。
故仁者无敌,唯有仁义。
”这是本片主题,形而上的内容,竟从一部小制作得以体现,且完成度极高,让人震撼。
此前,除了讲述另一时间纬度抗战故事的《赛德克巴莱》,还没有别的抗战片让我感受这等惊艳,拍案叫绝。
正所谓烂片原因各异,好片却必然是各方面都较为完善,这部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作品,再次印证了这个标准。
首先是编剧功力深厚。
故事推进合理,情理通顺,情节面面俱到,大有义,小有情,上至国,下至人,从点到面叙事很周全,没有遗漏。
尤为让人佩服的是台词,字句精致讲究、风情古雅,意思却深入浅出、生动质朴,符合故事展现的年代、地域、人物特点,韵味十足。
几个主要人物性格分明,寥寥数语间已跃然屏幕。
此外,于合乎剧情的基础之上,有升华精神层面,布道中华文明、道德情操,且并无说教空洞感觉,反而流露诚挚,让人感动。
这才是妥妥的正能量,真正的主旋律。
再说制作。
导演手法从容,显得克制有力度,有关战争残酷、军人悲壮、民众艰苦的场面以小博大,氛围足,很到位。
摄影大气,痕迹少,镜头含蓄却表达丰富,清冷色调符合故事题材。
剪辑顺滑,节奏张弛有度。
虽不是院线发行,却有极端正的电影感,整体印象是润物细无声的高级。
再就是演员表演。
选角并无大红大紫的明星或大腕,但主演和配角都很在线。
尤其主演黄县长的田小洁,把一个临危受命的文人官员刻画得入木三分。
他与驻军司令和师长过招,在军人眼里,初见他是酸腐,再见他觉得有辣劲不好对付,最后被他的睿智和大义折服,从矛盾到同仇敌忾的几个来回做得干脆利落,铺垫到位。
而当他预见大战即将到来,决定破釜沉舟之时,与家乡同道前辈和挚友诀别,那份坚毅并不张扬,反而是十分隐忍,把文人的风骨和气节,心怀大志者的豪气和决断,推到极致。
最闪光处是,不多的剧情空间,仍不忘刻画他为人夫为人父的柔情,平日对妻儿极力爱护,却因为顾全大局要以身作则,不得不把他们留在战火中心,他也有心痛和歉疚,甚至在噩梦后心悸惊惶……这便打破高大全的偶像设置,又把他拉回到现实,让人感受到来自血肉之躯的不易,为其命运产生悲悯,也更敬重其行为伟大。
总之看完片子,于唏嘘感慨后,从中学习到专业内外的东西,受益匪浅。
觉得,对本片已不能简单贴标签、定义为抗战片,它更像一部有态度、有情怀、有主张、有针砭的艺术电影。
这么个小制作电影,却能反应战争的大场面,视角独特!
尤其难得的是黄县长,一个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形象,修身齐家治国安邦,各个层面都体现出儒家思想教育出的精品!
大战前,军官要求讲“三民主义”以激励士气,而这个读书人却出人意料的讲了几句白话,伤了有人抬,死了有人埋,让日本人知道中国人的骨气!
军官大笑……痛快!
修战壕,送粮食,送弹药均身先士卒,有父母官如此,让人羡煞,看看今天的官员,文化素养,做人原则,做事风格,被甩几条街不止!
这样的片子,这样的人物,五分都嫌低
并不是因为唱响了主旋律,才获得好评。
《我的上高》在技术和艺术上都有干货,但好评也不是百分之百。
譬如我还是隐隐觉得看完这部片子心里不够舒畅,总觉得缺点什么。
主旋律电影多如牛毛,经典却很少,《我的上高》也无法成为经典,就说明编导还有一些改进的余地。
这篇影评会有两点赞扬和一点批评,或许有失偏颇,但绝对是我认真思考过的,也希望得到交流。
一、镜头对主角的完美刻画和简约的表现蒙太奇片头最开始让我对后面的画面产生期待,中国山水画如何与战争联系到一起?
一个全景把黄清谷搭乘的小船装进去的镜头频繁出现,画面十分平稳且水平。
不要旁白,不要字幕,就讲明白了黄清谷其人。
想起近些年来,片头一堆字幕和旁白的战争片,《我的上高》称得上作用了电影技术表现着电影艺术。
小船在湖面前行的镜头,是一个普通观众也能够看懂的表现蒙太奇,中国人都知道山水画是文人的象征。
另一个小问题,主角是什么人?
我个人判断黄清谷是共产党人,有几个镜头:开战前,黄清谷去买蜡烛,让掌柜带话的镜头;从上饶返回上高的途中,路边马灯旁黄清谷和陌生人的谈话,谈到战争到来时的对策,陌生人是不是共产党人呢?
我认为是。
但这些都是没有理性的,不是硬证据。
二、钱泠泠的良心和立场罗司令作为国军司令,但没有被抹黑。
张将军打死了自己的部下,这是编导们设计故事冲突的良心,这种立场是和别的某些抗战片对比出来的。
抗战片的拍摄不能只是举着还原历史的大旗,还要真的还原历史,并且还原历史不能过于单纯,还原要考虑眼下的社会,给我们生存的环境积极的教育意义。
主旋律片不应该只是宣传、迎合主旋律,而是遵循主旋律去解释个弘扬,必须强调宣传和弘扬不是一个性质。
三、细节虽小,但决定整体的高度心里说不上来的那一点失望,其实还是可以通过一些细节诉说的。
譬如,黄清谷手中撑的黄雨伞,文人是应该撑着伞,但在战场上他撑着伞的表面,缺少了现场的残酷和无情。
雨伞像诗一样的柔情,把战争的残暴扭曲成了凄惨。
或许说扭曲也不对,但最有力度。
又譬如,黄清谷第一次去往罗司令的指挥部时,指挥部外绿水青柳环绕,给我这个即将登场的司令应该是酒囊饭袋的反应,而事实上罗司令有能力,讲道理,是一个英雄人物。
假若上升到镜头语言的角度,这大约是一个表现蒙太奇的失败。
这个譬如,是基于对上高会战这个历史事件不了解的观影对象。
对抗战历史的严肃态度,对中国文人的敬重,对电影艺术的考究,是这部电影值得我们去看的一些理由。
而对于一些观众的失望,大约就是整部影片像被啥东西抑制住了似得,怪那个抑制电影洒脱一点的东西吧。
这是一部让中国人感动的电影,也应该让每一个中国人看到的电影!
扎实的人物,真实的事件,平淡的台词,简单的道具,挺着中国人的脊梁!
同时告诫想看这部电影的人们请安静用心看完,因为这讲述了我们曾经的历史和苦难。
向为我们现在的生活而牺牲和奉献的先辈致敬!
向为我们现在的生活而牺牲和奉献的先辈致敬!
向为我们现在的生活而牺牲和奉献的先辈致敬!
中国文人精神中精华的部分,在这个价值观混乱的时代,很难有这种风骨的父母官,与其说是抗日,不如说是中国文人以己之所能忧国忧民,黄是一个殉道者,这个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那些传承千年的名门望族是有他的道理的,虽然县长让其夫人做好殉国的准备是否正确有争议,混乱年代求一城尽量安稳,舍全家之安求一城之稳,或者说尽力倾命而为,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有黄这样的风骨见识和坚守,但是他都不坚守百姓何以坚守,中国不只有与城共存亡的将士,也有行政为民的文人官吏,这才是好的德治,或许当下的政治环境不可能有如此风骨官员,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人生存的环境更何况是官场,不过樊建川算不算一个特例呢?
总之,坚守普世之理(此普世非西方之普世,西方之普世并非全然符合中国),肯定是积极向上的,坚守其实也是一种捷径,名门望族世袭罔替,唯有坚守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老黄被越级提拔到了即将开战的县城当县长,作为一个文人,刚开始的表现挺酸的,不过文人的硬气也被表现出来了,先是解决小学危房问题,没钱就把县政府办公厅拿来顶上,然后为军队滋扰地方的问题头疼,其次是打击奸商。
一系列的相爱相杀桥段之后军方对老黄的态度从憎恨变成了理解和尊敬,鬼子终于开始正式进攻,老黄带领老百姓在后方支援军队,挖工事,供应食物,运输弹药等等,为取得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最后打败了鬼子。
总评一星0分,片名很渣,原本还以为是人物传记呢,结果百度了才知道黄县长原型是地下党,这种古怪的角度符合某个党派抢功劳的正确姿势,拍这样的电影证明抗战胜利全是他们的功劳,为了衬托猪脚这朵红花,作为绿叶的抗日军队被黑得不要不要的,片中直接被称呼为土匪了。
另外片中多次秀恩爱很多余。
电影《1942》里,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对河南省省长李培基说:饿死老百姓,地方还是中国的,可要是饿死士兵,我们就会亡国。
李培基哑口无言。
《我的上高》,九战区副司令长官罗卓英同样打着官腔,国军成分复杂,本案不是本系统人员所为。
贸然处理,平添部署意气云云,就是在说:现在要打仗了,处理当兵的自然会引起军队不满,打仗靠军队,宁损害百姓,也不得罪军人,这样的事太多了,揭示了当时的现状。
可黄县长冷冷地说:上有国法,下游民情,中间有良心,你这个管事的那条也绕不过去,你看着办,我就等你一天,说完拂袖而去,这就是正道沧桑,这就是为民请命。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蒋中正提出了“军事第一,胜利第一"的口号,意味着,凡是军国大事以外的事都可以放后面,蒋鼎文和罗卓英也只是政策的执行者。
因此,黄县长甫一到任就关系教育、大谈仁政被认为的“酸腐书生”,拿军国大事当儿戏,在他们看来,百姓利益和政府利益是对立的,大街小巷,从战区到小学黑板无不刷着抗日救国的标语,在政府看来,百姓支持政府抗日不当亡国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可对待百姓利益是百般侵害掠夺,忘记了抗日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本国人民的利益,一个国军士兵战场上能浴血拼杀,可一到乡里就横行霸道,是救不了中国的,汤恩伯的十三军。
1937年南口战役以2万人的兵力抗击日军精锐达两个星期,震惊全国,可到了1944年豫中会战汤恩伯部溃不成军,居然成群被百姓缴械,实在令人唏嘘。
上高会战,是抗日铁军七十四军崛起的标志,余程万,李天霞、张灵甫、王耀武无不在这场大战中崭露头角,一战成名,可是,《我的上高》不是台儿庄那样的《血战上高》,而是以一个普通县长的所作所为揭示了上高会战胜利的原因,这样的功劳丝毫不比战场上拼杀的将军和士兵逊色,因为他告诉我们。
国与民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赖,共赴国难的,只有同仇敌忾才能取得胜利。
可惜,像黄县长这样的书生太少,李培基这样官员太多。
中国人民的苦难也才更加深重。
我喜欢两个人物第一个,就是黄县长的太太,长得很好看是真的,演得很好看也是真的。
第二个,就是黄清谷了,这个饱读诗书的酸县长实在是太优秀了。
这俩人,都很好很优秀。
你说县长太太也是啊,说去别的城市就去别的城市,说搬家就搬家,也不在乎条件如何,作为县长太太,糊墙也干伙夫也干厨子也干,丈夫说什么便是什么,处处支持丈夫的工作。
还显得那么优雅有气质。
对她来说,一家人在一起不分开心里就踏实清谷县长最叫我感动的是县长与自家太太的相处。
每一次的离别,相互深深地鞠躬,心疼自己的太太那些眼神、动作,我不知道是不是有文化的人都是这般作风还是其他,但是这种细节真的是暖到了我心里,这种书生做派,温文尔雅,所到之处便是礼仪。
这怕是我的理想型了,可能是因为我现实生活中几乎不认识这种人,所以很有好感吧。
但是这样真的很好啊,认真地对待别人不就是认真地对待自己吗?
本片前期固定镜头运用得很多,对称,舒服的构图,让我眼前一亮。
开头寺庙的对称构图,远处的山景,很美。
黄县长家里祠堂前的镜头,人从两边进入画面,彰显着很严肃的气氛。
下图是很精妙的一段,固定镜头在人群后方,发现不是县长的船后,利用人群回头的动作替代了镜头的运动,很妙。
司令部内固定镜头,墙上的“协力驱逐”体现着本片的主旨。
县长上前线,一家人位于门框中,摄影中典型的框图式取景,很赞。
整部电影在前期利用大量的固定镜头,赋予整部片子一个安定的基调,既体现了县长处事不惊的行事风格,也从侧面烘托了上高会战的肃杀气氛。
导演在小制作的情况下,利用自己镜头的语言和小众的剧情安排,给这部片子带来了一种不一样的气质。
五星好评。
“三尺龙泉万卷书,上天生我意何如。
不能报国安天下,枉称男儿大丈夫。
”出自关汉卿的《单刀会》,这段文字读过听过很多次,但每次听到,还是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影片中提到的上高战役,经查资料得知,上高战役(上高战役、锦江作战、鄱阳扫荡战、宜春会战)是抗日战争中中方取得全面胜利的一场战役,被军委会参谋总长何应钦称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
1941年3月,驻南昌的34师团大贺茂因友邻第33师团预定要调到华北,要求33师团走前配合自己扫荡周围的中国军主力,却因两个师团严重不配合导致34师团扎进4个中国军的合围圈,是为“上高战役”。
中国军队统计击毙日军大佐联队长滨田以下日军15000余人,日军自报伤亡千余人。
而本片正是节选了这段战役中的一个片段。
县长黄清谷,和上高军民一起共同谱写了一曲保家卫国的感人佳话。
在影片的前半段,一个法家书生的形象跃然纸上,在得知驻军有强抢民众,强奸民妇的行为时,黄县长毅然找到驻军,迫使驻军对违纪士兵进行处罚,也被罗司令称为“酸儒”。
但就是这位“酸儒”,在面对愿意以杀日寇替强奸民妇的手下偿罪的军长求情时,毅然说道,寡妇都可以死守节,我上高男儿在面对日寇时又何尝不敢拿起锄头来跟日寇拼命,我们不需要土匪们的保卫。
迫使大军严明了军纪,也为后面的军民一心打好了基础。
纵观全片,并无一个日寇出现,但在影片后半段,却能感受到那种紧张的气氛,黄县长身先士卒,辞别了家人走上前线,临行前吩咐夫人,不可去城口买菜,不可存三日以上的粮食等事项,唯恐城中百姓误认为其要准备逃走。
而当罗司令为黄夫人送去金钱时,却得知黄夫人早以做好了同丈夫一起殉城的准备。
有此贤妻,何愁家事,有此民众,军人又有什么理由不浴血沙场,保家卫国。
在民众的支持下,上高战役取得了胜利。
家有贤母,则子无忤逆,家有贤妻,则其夫不奸,国有清骨,则百姓无恙,战有忠卒,则寸土无失,书生之操守,义不受辱,一吏之职守,与城共亡!
上有国法,下有民情,中间有良心。这个把礼义廉耻刻在心里的读书人,在国难中体现了他的风骨和气节。后世的人们,会记得你们。
很好看很喜欢很有趣很精彩
思想和立意挺好,如果说将其比做是民国版的《大明劫》确实有点过誉,先不说投资预算,就是从视听技法来讲,也是过于朴素甚至是简陋,现代电影还是需要情绪的渲染,节奏的铺陈,氛围的营造,这样会提高情绪的共鸣和主题的升华。
cctv6两会期间放的,居然讲的是国民政府的清官,这种主旋律电影居然看的极其过瘾,在任何时代任何政权下这种官吏都是人民的福气。
民国时期的海青天,抗战年代的焦裕禄!
重温,棒!
1 意外的好看。2 影片节奏、影像都很节制,可是传统文化得以空前呈现。
为生民立命,先生堪称楷模
央六,娓娓道来,好县长!
朴实无华的故事与镜头,传递着真情。
两颗半台词很棒电影也就是挺好的中华人民不可战胜!
非常难得的本土题材+传统主旋律+战争电影,导演用100分钟告诉大家什么叫克制, 几乎能与市面上所有的商业电影形成鲜明对比,但也没有落入文艺片矫情造作的俗套,我非常喜欢!
文人风骨,演员演出来了。而导演立意拍出国难当前一个或一群人体现出的坚毅、理智、“体面”,民族的韧性、内敛和不言的骄傲比群情激愤、八百里一枪歼敌更鼓舞、更有沉厚的力量。
赤子情怀,乡土之情。
一部超低成本的战争电影,当然不可能有恢弘的叙事,虽然用区区数十群演去描绘十数万人之残酷战争显得小家子气,但影片将文人之骨、之风展现得极其精准。很多台词文风劲道,即便剪辑与调度仍有许多幼稚之处。但在国产战争题材电影里,可谓一股清流也。
这分是怎么打出来的??——看片子的时候我本来是这样想的,直到我看了后面的另外两部献礼片。但有一说一,碎片叙事,纸片人物,基本是电视剧水准。
我就是上高人。这个故事我听过。应该可以拍的更好
我为什么会看这破玩意儿,绝对因为波米说啥了。真烦人。幸好快进了。
原来黄县长也通共
还不如说故事,感觉在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