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新先生因为这部剧获了白玉兰最佳男配,所以打算看的,磕磕绊绊的算是全看完了,上部特别好看,二十年后的部分要不是为了赵立新演的陈其乾真的完全不想看。
陈其乾开始的时候一句话概括就是又萌又让人心疼。
作为一个年轻的富有才华的工程师,为了爱情委身渤东,他的懵懂他的执着,让人觉得相信爱情的力量真的是伟大的,它可以支撑人到这种地步。
而陈其乾开始被一步步逼着拉下水的时候又让人心疼,甚至二十年后他变成一个双手沾满献血的间谍以后你还是没法讨厌他。
总之,我想说的事赵立新先生的陈其乾简直不能更迷人。
我都要忘记他还演过《小宝与老财》里面那个“作妖”的党员同志了!
如果当成谍战片看,bug很多。
然而,其实这片的口碑还不错,尤其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
因为这实际上是一部文艺爱情片。
现在的爱情是快捷的,那时的是缓慢的,现在的是多选的,那时是有限的。
现在的是直接的,那时的是含蓄的。
现在的礼物是iphone,那时的是手帕。
现在在一起是一起看好莱坞片,那时是压马路吟诵互答。
现在是虚拟现实多方资源,那时是周围一圈就那几个。
人的感情是有限的,选择多了就会稀释。
我们享受着现代技术的便利,也使得自己的感情淡了又淡。
有研究说,人都是寻找一个特定味道的。
现在我们选择很多,信息很多,也就容易迷失。
那时的环境单纯,也就容易形成自己的味道。
冯书雅的味道独特,工程师加文艺范。
所以,当她找到一个类似的味道,她必定会坚持,因为这个味道太稀有。
马东是侦查员加文学爱好者,也是缜密混着感性。
可能有同学讲了,这样的人很多啊。
问题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的认同那个感性的部分呢。
不是读过一些名著,会背或者写一些就是真正认同的。
很多人只是拿来炫技。
真正的认同意味着行为的一致,冯书雅可以舍弃门户之见,穷追不舍,马东可以放弃事业,守护一生。
这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片子还是比较好的展现了那个时代爱情的魅力。
转眼一生,转身一世。
他们找到了那个属于自己的味道,然后坚贞不渝。
我们怀念的那样的爱情,也是悲哀我们可能慢慢失去了爱的能力。
此剧,编剧非常给力。
人物个性鲜明,内容含金,故事)精彩引人,但是为什么,在这部剧中,让我分不清男主角,难道男主角存在的意义就只是间、谍,男主角的故事太过单调,颜值也不在线。
让我的视线完全倾注在,人设悲惨的七千身上,以前是为主角感动,现在是为七千落泪!!!!
还、有为什么七千一生只爱了书雅一个人。
最后临了连个伴都没有,七千,那么爱书雅,书雅就是将眼神不好进、行到底,喜欢发福的胡军。
🌊对七千不公平,此片叫于无声处,是国安剧,但是不如叫,七千求爱记!
刚开始看这句的时候,竟然还给了四星,现在看来简直是瞎了狗眼。
先说说本片几个吸引我的地方:首先是故事背景非常特别,《潜伏》一剧在最后将谍战的故事引述到了建国之后,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
本剧直接讲述80年代的军工故事,更是一种突破。
若按故事背景,剧中蓝鱼毫无疑问是091型核潜艇,202厂就是海军431厂,按时间推算当时应该是第一艘定型艇的攻坚冲刺阶段。
这样的故事背景确实非常的新鲜,在看之前我也能预料到该剧一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bug。
其次是演员搭配,马东和陈其乾这两个挑大梁的角色自不用说,我认为该剧突破于潜伏的最大优势,就是除了主演之外的演员也能有很好的表现能力。
比如都楠的泼辣,总师的持重,局长的沉稳,几个主任的各色性格。
就连几个侦查员都能驾驭警惕性和世俗嬉皮等不同的人格表现。
马东刚进厂时生产部门和安保部门的矛盾表现得尤为真实生动。
除此之外,该剧几大硬伤随着剧情的发展,基本把以上有点全部抹掉了。
首先进入视野的,绝逼是莫名其妙的配音。
就算海外特务因为外语关系你后期调整对不上口型,这也没有关系,但为什么连主干部分也会有这么多唐突的配音。
完全对不上口型不说,连音色和质量都对不上,让人感觉是上映前半个小时随便找一个送盒饭的路人用手机录的一段,强行塞了进去。
作为国产剧,就不想说类似A说话时镜头拍B,B说话时镜头再回到A这种“高端”的要求了。
就算监管再严,政审再难,起码正剧播出前也得有基本的后期制作吧。
其次是一些情节本末倒置,不分轻重缓急。
比如从14集开始大量的感情戏如洪水猛兽一般袭来,一直到大约20集,陈其乾作为特务几乎一事无成,马东作为国安狗屁证据没查出来一个。
再比如最后潜艇下水在即,炸弹威胁始终挥之不去,这场应当是高潮的斗争最后仅仅在马东和门卫的对话里以”报废了我一个录音机“为台词全部带过了。
类似跳跃的情节比比皆是,甚至让人产生”本来拍了的情节最后被剪掉了“的感觉。
再有就是国产剧的一些老毛病,把观众当文盲白痴,情节逻辑水得一塌糊涂。
不知道是导演编剧是真文盲还是装文盲,剧中对工业生产体现出一种西游记似的奇幻。
比如核潜艇都快要下水了,生产图纸竟然才刚运进厂,那船台上的潜艇都是工人师傅拿榔头凭感觉凿出来的嘛?!
再比如一个小小保卫科干事,简直比手掌还了得,除了资料室没有钥匙进不去,厂内所有车间、堆场和办公室随便进出,境外间谍真是瞎了眼,策反那么多工程师还不如直接混进保卫科呢。
还比如陈其乾生死关头竟然只知道抓住扶手大声质问近在咫尺要害死自己的凶手,最后他的死也是草草以国安人员接头对白来带过。
到了新世纪,剧情简直是天雷滚滚,且不说葫芦岛乾坤大挪移变成了大连,也且不说核潜艇的工程师如何跨行变成航母总师,光说剧情就一直走在韩剧的脑残路线上颠不下来。
马承志带回来的香蕉女从头到尾没有一句配音是真实的,每次她开腔就感觉再看90年代的录制韩剧。
马承志也是一脸苦瓜样,整天邹个眉头像个地痞流氓似的表情,一直在起到搅屎棍的作用。
此时全局已经基本没有了谍战的味道,更像是公安破案,和都市肥皂剧。
期间各种生硬的广告植入,犹如前20集因为时代背景原因被憋坏了似的,尤其以别克车为甚。
说实话看到27集的一半,我已经两星弃剧了,之后还能整出神马幺蛾子来我也不知道了。
回头看来,本剧前14集那种新颖的题材,丰富的角色,贴切的时代背景所造就的良好开端,已经稀疏被后来的各种扯几把蛋给毁了。
国产主旋律题材依旧还是这种烂泥巴扶不上墙的水平。
就这种屎一样的宣传手段,如何让人产生向心力,如何让主旋律得到弘扬?
刚看了十几集,先来评一下。
为什么赵立新这么好的演技要配合这么漏洞百出的剧本,叹。
陈其乾的bug:1. 每月赚50块钱,给书雅买800块钱的录音机。
就相当于一个2017年的农村穷小子每月赚5000块钱,给自己喜欢的女孩买八万块钱的礼物。
现实生活中几乎看不到这种大知识分子做这种极端的事,而且问题是,这件事并不是一个具有高级感的传奇故事,观众会产生不解的感觉,而不全是感动,这是一个套路老旧僵硬的刻意编排。
800块的录音机是为了让后面的故事接下去,使陈其乾落入陷阱,但是太僵硬了,应该铺排再多些,选择的梗再高明些。
2. 陈其乾怎么就有资格竞争副车间主任了?
你说有资格就有资格?
他是哪里突出了吗?
说他专业能力强,那别人弱吗,完全没体现,还是说因为他是冯总师的学生有关系,还是因为什么?
有点突兀的感觉。
3. 陈其乾被马东忽悠着竞争车间主任,要一起搞垮张,说是这才有追书雅的资本,陈其乾一秒钟就相信了。
真好忽悠,要是我,我不信。
齐大爷的bug:1. 最气人的是齐大爷的设定是抗战老兵,老兵听了都想杀人。
在老兵中确实可能存在这种坏人,但是一个电视剧公开这样设定,总会给观众带来一些负面的印象和影响。
这样真的不好,抗战老兵的名誉值得被爱护,咱们应该感恩他们。
2. 当剧里齐大爷还没表明是间谍身份的前两集,我就知道和医生见面的人是他了,也太明显了。
相信很多观众都和我一样。
这样不够好玩儿,让观众惊喜或者惊讶的点子掐的不准。
马东的bug:1. 形象不够深刻鲜明,感觉国安的特务进厂随便谈恋爱。
2. 和书雅、都楠的感情线经常莫名其妙,一会儿产生个误会什么的,画外音还说是因为特务身份而无法解释,其实按照马东的口才,换个切入点,两句话就可以解释清楚。
不追求细节:1. 胡军忘词了然后直接管冯总师叫冯工,总师是多么重要的一个地位啊,叫冯工感觉有点不尊重。
不知道总师有多重要的可以看一下《开讲啦》,其中有一期就请了咱们国家热物理领域的一个总师,抱歉不记得具体名字了。
2. 他们总是拍在厂外的戏,车站,树林里,公园里,可是剧中齐大爷对经常员工出厂很有意见的啊,比如他就问过马东为什么最近总出厂。
所以有没有必要马东书雅俩人聊个天也要出厂?
这样给我感觉就是,他们每天都要出厂好多次。
一直都特别喜欢胡军,尤其是最近刷了《蓝宇》以后,对师哥的喜爱之情犹如滔滔江水,办公电脑和私用电脑桌面都换成师哥,天天对着师哥发花痴。
知道师哥的新剧《于无声处》,立马开始刷剧。
开始觉得这剧还挺新颖的,比什么婆媳大战手撕鬼子有看头,一直到21集都还不错。
个人特别喜欢上个世纪的戏,虽然物质落后但是人们的精神很向上。
前21集马东卧底到202办案很符合电视剧主题,“于无声处”,插一句,马东是个全才啊,象棋下的好,羽毛球攻受自如,还会素描,能打群架。
唯一不满意的就是三角恋,哦,应该是四角恋。
一直纳闷马东和冯书雅到底是怎么恋上的,还有那个汪都楠,貌似就是冯舒雅的一句话说的就对马东有感情了,死缠烂打。
感情戏太生硬,要说这段感情戏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也说得过去,但是21集以后显然跑偏了,明是围绕国安的侦查员的一部电视剧,表现国安的工作,21集以后直接变成家庭伦理剧,马东成了接盘侠,不但替别人养儿子,竟然还辞了自己最热爱的国安工作,简直匪夷所思,温柔乡果然是英雄冢,从22集马东那个专门坑他的儿子回来就没再演任何与反间谍有关的内容了,陈其乾回来后更是搅成一滩浑水,彻底跑偏。
左小青演的冯书雅总让我感觉怪怪的,说话的时候嘴巴总是往两边撇,不喜欢,差评!
21集以后没法像之前那样一心一意的看了,估计剧本也是编剧在一心两用的状态下完成的。
师哥啊你能慎重点接戏么,不然央视黄金档也没办法保你呀!
但是作为脑残粉还是会一如既往的支持你!
最后说一句,师哥,该健身了!
在《于无声处》开播以前,央视对这部剧的定位是——“国安现代反谍剧”看到这个消息,我陷入一阵狂喜。
喜的是国产谍战剧终于不再局限于抗战了,可谓是一大突破。
再加上这是“国安”的第一次荧屏首秀。
所以,在开播前我心中有着满满的期待。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等待,终于等到了《于无声处》开播。
前几集还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第一集,节奏紧凑。
配乐与剪辑上都下了不小的工夫。
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就被烘托了出来。
就算在后几集节奏放缓也丝毫没有影响这一部剧营造的紧张气氛。
在这一点上这部剧绝对算得上是国产同类剧中的佼佼者。
从第一集开头的旁白可以看得出来,编剧是想让这部剧走《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的道路。
铺平垫稳,像一篇回忆录一般娓娓道来。
但好景不长,这部剧还是没能完全跳出传统的模式。
感情线本应是一条副线,但它开始喧宾夺主,编剧在布置感情线的时候无疑是借鉴了我国的都市情感剧的做法。
马东,陈其乾,冯书雅,汪都楠四人的情感纠葛可以说是剪不断理还乱,而汪都楠这一角色的存在完全是为了感情线而服务,在这一设定下,感情线就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当然如果是在不削弱谍战线的情况下,加强感情线(即两条主线)也未尝不可,可我们在剧中看到的是此消彼长,谍战的主线被削弱了。
编剧对于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的定位是“旁观者”,所以他在剧中很快的就将敌我双方的真实身份都交代给了观众(都是通过旁白,无一例外)。
这样处理,观众就真的只能像坐在戏台下的观众一般,看着国安与国外的间谍机构“斗智斗勇”而不是真正的融入到这部剧中。
这就破坏了观众的一大乐趣,但是对于剧中“蓝鱼”的谍战戏份我还是比较喜欢的,这相较于其他大部分同类型的电视剧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如果在这时这部剧能结束,也算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了。
事与愿违!
在当年甲午海战中,因为慈禧太后挪用军费,洋务派的北洋舰队没有获得足够的经费,不仅得不到足够的训练,更甚的是在战斗中弹药严重不足,不得不使用撞击这种同归于尽的极端方式以期获得战斗的胜利。
邓世昌所指挥的致远舰就是一艘勇敢冲向敌舰的巡洋舰。
可惜的是,他们玉石俱焚的计划失败了,致远舰被日舰击沉,所有船员全部牺牲。
仔细想想,《于无声处》与致远舰的命运还真是有几分相向。
在拍到当代戏份的时候,编剧牺牲了塑造得最好的一个角色——陈其乾。
“蓝鱼”时,陈其乾是一个典型的性格悲剧的人物。
但是当他做了间谍之后,这点被模糊了,甚至几乎被抹杀掉了。
那为什么要拍当代的部分呢?
乔敬堂被抓,齐大爷服毒自杀,雅各布也收到了公司质询;马东与冯书雅的爱情也开花结果了。
这应该算是一个完满的结局了。
主要原因我认为有两点:一,国内并没有拍一部十几集迷你剧的经验,所以编剧也不敢妄自开这个先河。
二,利益问题,《于无声处》开始想做到“严肃”,所以在时代特征上把握的很好。
几乎没有任何的植入广告,唯一破坏这时代感的也只有齐大爷抽屉里那份印有冯小刚名字的报纸了。
但是当剧情进行到当代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别克,蒙牛的广告,特别是别克。
真是恨不得行驶在渤东街头的车都是别克的。
这是片方像利益妥协了。
他们充当了慈禧太后的角色。
一点一点的掏空这艘行驶在谍海上的致远舰的装备。
最后的结果令人唏嘘。
致远舰开辟了一条谍海上新航路,但它却永远的沉下了海。
《于无声处》本可以是一部很好的剧,甚至可以开创中国谍战剧的一种新风格。
但它失败了。
我们为此感到惋惜。
但是这次有意义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
编剧对于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的定位是“旁观者”,所以他在剧中很快的就将敌我双方的真实身份都交代给了观众(都是通过旁白,无一例外)。
这样处理,观众就真的只能像坐在戏台下的观众一般,看着国安与国外的间谍机构“斗智斗勇”而不是真正的融入到这部剧中。
这就破坏了观众的一大乐趣,但是对于剧中“蓝鱼”的谍战戏份我还是比较喜欢的,这相较于其他大部分同类型的电视剧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如果在这时这部剧能结束,也算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了
从现象级的国产剧《潜伏》开始,近些年“谍战” 成为电视荧幕上最火的题材。
考虑到这一类型的国产剧佳作频出,可以说谍战剧代表了当今中国电视剧最高的制作水平。
由高满堂编剧、阎建钢执导的《于无声处》,在谍战题材上的新意是“新视觉现代国安题材”,“新视觉”这种唬人的措辞我们不吃,但“现代”两个字确实吸引人。
要知道,近些年的谍战剧多是年代剧,《于无声处》最大看点是如何把国安题材放到建国后。
有媒体把《于无声处》叫做中国版的《国土安全》,这其实是非常有趣的一个对比。
同为国安题材的美剧《国土安全》,是近些年最优秀的美剧之一,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把它当做沙发剧。
《国土安全》的最大魅力,是它把谍战和反恐题材,巧妙地融入了当下的语境中。
在剧中,CIA的精英们在美国和全球范围内游走,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直到欧洲和美国本土。
如果有所谓的“新视觉现代国安题材”的定位,那么《国土安全》是毫无疑问当得起的。
那么,问题来了。
《于无声处》真的是中国版的《国土安全》吗?
恐怕要让谍战剧的粉丝失望了,它非但不是,而且和什么“新视觉”、“现代”距离极远。
事实上,谍战、反恐在《于无声处》是次要的存在,故事的主线更像是一个爱情故事。
和夏雨主演的《我们的八十年代》,或者郭晓冬主演的《工人大院》一样,《于无声处》更像是一部工人题材的爱情剧。
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工厂里,尽管时代上它发生在“现代”,但是你可以把工厂理解为穿越剧里的皇宫,这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故事背景。
所有的故事和人物,都像是云端的存在,不具有起码的现实关联性。
在《于无声处》的军工厂里,所谓的“现代”其实只具有时间上的意义,它与当代下的现实没什么关系。
在胡军扮演的马东身上,时代的烙印局限在国产大厂上,在这个封闭的背景下,有限的几个人在发生爱情和斗争。
至于马东作为国安特工,反而更像是一个功能性的身份,只有在剧情需要冲突时,它才被拎出来使用。
与其说《于无声处》是谍战剧,倒不如说它是工厂爱情剧。
剧方一方面在放大“现代谍战剧”,另一方面又受限于题材的特殊性和敏感性,谨慎地在审查规则之下如履薄冰。
此剧的总制片人隆晓辉说,“如果对国安工作进行全景式展现,反而不合适,而如果夸张地表现反间谍的工作,也很容易让观众对反间谍工作产生误读。
”你看,这就是“现代+国安”带来的问题,我们能体谅监管带来的尺度压力,但也不能接受挂着羊头卖狗肉的国安题材。
在谍战剧泛滥的今天,《于无声处》把时间放在了建国后,这当然值得肯定。
但是更严厉的监管带来的压力,和剧作者薄弱的创作能力,都让“现代”两个字无法落到实处。
至于中国版的《国土安全》之类的宣传和评论,我们只能呵呵一笑:别逗了。
@澎湃
偶然读到此剧的小说改编版,觉得情节紧凑,文笔也深沉动人,看完上篇于是就去追了电视剧。
观后感觉此片虽然不免有近年国产剧的一些通病,但也有亮点,比之一般雷剧强不少,还是值得一看的。
个人的观看建议是15-19集、22-28集这两段快进着看,并跳过所有敌对方过场,作一本中篇年代剧来看观感较佳。
小评优缺点【以下内容轻度剧透】优点:·剧情根据真实的案件改编,围绕一名国安侦察员的三十年(剧中改二十五年)展开情节,生活化的视角很新颖独特,前半部80年代的时代感和氛围也比较自然。
·人物塑造可圈可点,大部分主配角的演员都贴合角色,演技也在应有的水平,这点比那些纯是刷脸的PPT式剧好得多。
赵立新的陈其乾尤为出彩,前后的强烈反差使这个角色张力强大,演绎难度也很高,而他的表现几乎无可挑剔,步步深陷泥潭的无奈挣扎和反噬“公司”的狠戾坚决给人印象最深;另外老陈的造型真有鬼才神探的模样,很希望赵老师出演这类角色,洪七公还是不适合你……·台词水准可评为中上,摹写人物比较生动,不勉强不做作,一些段落也有文采,个人认为最佳台词是23集中陈其乾的一段自述,虽然有些独白化,但相当带感。
缺点:·后半现代部分格局太小,前面总体是在工厂、国安局和敌方之间串联情节,生态圈大小还合适,二十多年之后的故事就完全是绕着冯家一家人(包括陈其乾)转来转去,其他人和事的存在感都大大削弱,叙事节奏也陷于国剧拖沓的老毛病,小说这部分不像剧中那么冗长,但也不免琐碎。
·虽然有真实案件作情节框架,但大量细节还要依靠虚构。
编剧创作经验丰富,可毕竟是个地道的外行,硬伤就不可避免,整体就有些“情商很高,智商不足”的感觉,作为谍战剧还是欠些严谨。
·悬念设计基本失败,之所以建议跳过过场,就是因为太强行解说了,很毁气氛,小说版的处理更好。
·失败的选角就是茹珂和承志了,一个气质非主流,一个过于愣头青,二人演技也不好,显然撑不起原来“茹珂真爱承志”的设定,虽然这设定也比较扯……
更新好慢啊!!!
一看是“高满堂”的编剧,这个故事的质量首先就有了保证,我总算是看进去了,还行吧。
破烂剧。节奏差bug多剧情疯狂注水。赵立新好看,男主假女主空,只有男二是个人物标准后来也崩了。被迫生产出来的主旋律垃圾片子领导管它叫做正能量。不是被迫我绝不可能看它。
胡军的演技永远停留在装傻充愣,陈其乾不错。
前20集真的还不错,后面简直一炮污
垃圾
三颗星给八十年代的部分,二十多年后的剧情不堪入目,所有角色成了编剧手中的棋子,让干嘛干嘛,角色和剧情的合理性已经没有了。
题材上挺新颖的一部谍战片。演员在前半部里太显老,胡东还好,陈其乾真该再化化。刘威李新敏赵峥都演得好。王禹跟胡东的对手戏也好。冯总师大概戏曲演多了,嘴型太夸张。前半部严肃活泼,后半部剧情撑不住,年轻人感觉也没融入,有点可惜。
前期不错,后面剧情有点崩
细节不足
一家人去三亚玩结果全部倒下,感冒发烧拉肚子。粑粑麻麻躺在酒店里没事干看起了这个剧,我看pad也偶尔瞥了几眼。真是又假又狗血又脑残!
看过
还成。借着悬疑的梗,谈着青春的懵懂。
还不错
前半段很强,就是不知道导演搞现代部分干什么,剧情天雷滚滚,结局还反高潮。到前半段那里结束就行了
闲来无事冲着飞天奖与国安题材来补看此剧,感觉一般。剧情经不起仔细推敲还是缺乏信服力,与《潜伏》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上。片中正面人物中规中矩几无亮点,而反面角色倒是出彩不少,尤其赵立新的陈其乾与李心敏的齐延志令人眼前一亮。
还是很有实力的
国安题材的电视剧,真的是少见,老戏骨们演技真的好
很有上世纪80年代的氛围。赵立新是个好演员。
演陈其乾这个演员不错。左小青还蛮美的短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