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二月在三番看的La La Land,上映的第一个晚上和两个朋友一起去看的。
结束以后朋友分别打Uber和Lyft走了,我住的比较近就去坐地铁回家。
走出地铁站的时候,快午夜了,街上很空,一两个从对面走来的人,除此以外,只有路灯。
虽然这条路我已走过无数遍,几乎每天下班回家都会走,但是突然,out of nowhere,一种莫名的孤独从心里升起来,好像瞬间被拉回了电影里Mia参加完party发现车被拖走只好自己走回家的那个夜晚。
啊,原来我还在电影里没有出来。
没有同伴,没有车,和热闹告别以后独自走的一条的回家的路。
路过街边酒吧的时候,我像电影里一样,朝酒吧里望一眼,希望能看到一个气质很好的在弹钢琴的人。
That someone in the crowed.每一个刚来到大城市的我们,希望被发现,被赏识,遇到贵人,发掘潜力,证明自己很好,很值得被爱,很充满希望。
Except you don't always find that someone. 第一个瞬间,是有关在这座城市里的迷茫与失意的瞬间。
<二> 看完电影回来发了一条短评。
有个朋友看到了问我,所以是想到谁了?
想到谁了呢?
想到在剧场里旁边女孩好看但又不敢多看的侧脸,想到深夜醒来突然想到的诗句,想到一个春日的夜晚,在海边散步拍照闲聊大笑,想到一个秋日的午后,车里放着Jazz,载着喜欢的人缓缓驶过金黄色的三番街头。
所以我说,并没有特别想到谁啊,想到很多自己。
非常喜欢的是石头姐和高司令在山顶散步去找车的那一段,两个其实已经深深被对方吸引的人,却都要死死咬定对对方没感觉,但又对对方的没感觉表示质疑,充满了戏剧性。
但这其实是我们这代人爱情的写照不是么?
“喜欢一个人也不能表现得需求感太强,否则会吓跑对方”,“在一段关系中,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给彼此以空间”,这些现代都市爱情的common sense很多时候让人们不太表达自己真实的最强烈的情感,或者选择性地表达。
一个小细节:末了,石头姐说,啊我的车就在这里了,你的车停的远么要不要捎你一段?
高司令说,哦不用了,我的车就在附近。
然后石头姐开走了。
高司令走了很久走回了他们散步刚开始的地方,上了车。
第二个瞬间,是有关这个时代的我们在爱情面前的口是心非。
<三> 看完电影之后的日子里我开始一遍一遍听电影的原声soundtrack。
新年的时候在玻利维亚旅行,我感觉要写点什么辞旧迎新,想了一想,摘了soundtrack里面一段的歌词:Here's to the ones who dream,Foolish, as they may seem ;Here's to the hearts that ache; Here's to the mess we make.这段歌词是Mia在试镜(audition)的时候讲述她一个曾经敢于光脚跳入冰冷的河里的阿姨的故事的时候唱的。
I remember that she told us she jumped in the river once, Barefoot. She smiled, Leapt, without looking. And She tumbled into the Seine! The water was freezing she spent a month sneezing, But said she would do it, again.跳入冰冷的河里当然是一个比喻,这段歌词真的想讲的是,真正敢于追梦的人都是某种程度上非理性的,有那么一点点的疯狂,在别人看起来好像很傻。
但却正是生活中那些疯狂,心痛的时刻让我们感受到情绪的波荡起伏,让我们感受到我们此时此刻在鲜活地活着。
A bit madness is the key, to give us new color to see.第三个瞬间,是有关追梦时的鲜活和色彩。
<四> 我觉得La La Land拥有一个绝好的结尾。
已为人妻的Mia和丈夫路过那个曾经由她提议名字的酒吧,坐定,看到昔日的男友重新弹奏一曲。
所有的时光回转,他从第一天起所有的决定都不再一样,不再有争吵,不再有分离,他和她一路走下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然后曲毕,回到现实,什么都没有改变,她看向他,他看向他。
剧终。
为什么不是一个happy ending?
因为生活就是这样啊,有不完美才有遗憾,有遗憾才有执念,有执念才明白那些道理,才知道原来生活中的美好是如何的。
如果时光再来一遍,你的选择会不一样么?
《爱乐之城》不仅仅是创造了一个画廊,悬挂着那些受人推崇的经典作品,而是把这些「新」和「旧」融合在一起,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现代化、带有鲜明个人风格的手法展现出来。
如果你想优雅地欣赏《爱乐之城》,看这篇!
温馨提示:下文为2月6日修改版本,调整了结构、添加了图片、减少了剧透:)Enjoy
讲真,看《爱乐之城》的那天非常曲折。
伦敦试映当晚,我和@阿猴HOSEA 沐浴更衣,正准备盛装前往。
手机突然嗡嗡响,邮件提醒说:伦敦地铁又罢工了!!!
于是收起高跟鞋,踩起运动鞋,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一路小跑!
卡着点终于赶到电影院,取票的队却有1500字作文那么长。
我们等啊,等啊,等,终于排到,注意,此时离电影开场只剩两分钟!
工作人员鼓弄了好一会儿,抱歉地说道:「哦,我的老伙计!
我们的机器突然坏了,打不出票!
」正在我们百爪挠心、愁眉不展时,一位热心的管事儿阿姨凑了过来,随手撕了两张纸,刷拉拉地画了几笔,递给我们:「就拿这个去检票吧!
」此刻,我们仿佛看到,阿姨胸前的红领巾,正迎风飘扬!
于是,这个怀旧的夜晚,就在这独一无二的手写开场白中,拉开了序幕!
30%的人不知道的事《爱乐之城》(La la Land, 2016)是导演达米安·沙泽勒(Damien Chazelle)的第三部作品。
他的上一部作品是《爆裂鼓手》(Whiplash,2014)。
也是这部电影让他一鸣惊人,好评如潮水般涌来,勇夺第87届奥斯卡最佳剪辑。
(《爆裂鼓手》剧照)
(《爆裂鼓手》幕后)谈到达米安电影的成功,他的搭档,作曲家贾斯汀·赫维兹(Justin Hurwitz)功不可没——贾斯汀是《爱乐之城》和《爆裂鼓手》这两部电影的作曲家。
达米安和贾斯汀是哈佛同学,一起组过乐队,深厚的革命友情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包容、理解和创作。
△ (左:达米安、右:贾斯汀)谈到拍摄《爱乐之城》的初衷,达米安说:「我想试着谈论一下:生活和艺术,梦想和现实,能怎样融合在一起。
」想来想去,他认为音乐是最好的表达方式,所以,才通过音乐和舞蹈拍摄了这部片子。
这个想法与贾斯汀一拍即合,他花了很久去谱写剧中男女主角的主旋律。
于是,我们现在看到了这部纯粹、浪漫、自由、明亮,让人百听不厌、百看不厌的电影。
饰演男主角赛巴斯汀的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为了诠释好钢琴家的角色,在影片开拍之前,曾花了三个月练习电影里的钢琴曲。
谈到《爱乐之城》的音乐时他说:「我连续三个月每天花四个小时练琴,按理说我应该不想再听到这些歌了,但它还是如此地打动我。
」
值得一提的是,《爱乐之城》一些重点歌舞片段的配乐是在曾经录制了《雨中曲》的录音室完成的。
所有的乐器在同一个房间录制,人声也是。
虽然是一种非常传统的录制方法,但是达米安和贾斯汀都认为这是最符合《爱乐之城》的录音方式。
(Youtube视频截图)40%的人不知道的事《爱乐之城》原计划的主演并不是高司令和石头姐。
男主角本来要用《爆裂鼓手》的主演迈尔斯·特勒(Miles Teller),女主角本来想邀请艾玛·沃森(Emma Watson)。
但迈尔斯辞演,艾玛为了真人版《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2017)拒绝了《爱乐之城》。
所以,我们看到了现在的男女主角:米娅(由Emma Stone饰演)和赛巴斯汀(由Ryan Gosling饰演)。
导演在采访中曾说道,他认为石头和高司令是最接近经典好莱坞情侣形象的男女演员。
而《爱乐之城》的制作人也承认,他们俩在荧幕上的化学反应无人能敌。
(两个人的眼睛都这么美,也是没谁了!!!
)其实,这并不是爱玛和瑞恩的第一次合作,他们曾经合作过《疯狂愚蠢的爱》(Crazy, Stupid, Love,2011)和《匪帮传奇》(Gangster Squad,2013)。
( 《疯狂愚蠢的爱》剧照)
( 《匪帮传奇》剧照)
(《爱乐之城》剧照)虽然高司令的表现可圈可点,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属于女主角米娅的电影。
石头姐在本片中献出了她最美丽、活泼、灵动的演出,从唱到跳,给予观众无限惊喜。
还有她那如海般清澈的眼睛、雪白的肌肤以及迷人的小腿,设成屏保绝对有晚餐少吃一碗饭之功效……
(《爱乐之城》剧照)50%的人不知道的事如果说《爱乐之城》的主角已经足够夺人眼球,那它的配角绝对是藏龙卧虎。
在《爆裂鼓手》里凭借魔鬼老师的角色,夺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J·K·西蒙斯(J.K. Simmons),在《爱乐之城》中饰演酒吧老板Bill。
虽然出场戏份不多,但刻薄的形象相当传神。
(《爱乐之城》剧照)在影片中饰演男主角老友,并邀请他加入乐团的吉他手Keith,是由约翰·传奇(John Legend)饰演的——他本人是R&B唱作人和钢琴家,九次夺得格莱美奖。
(《爱乐之城》剧照)传奇哥在电影中演唱了一首《Start a Fire》,那真是前奏一出,就准备好尖叫了……80%的人不知道的事哐哐哐,敲黑板,本文的重点来了!
能不能优雅地欣赏这部电影,就看这个Part了!
我看过《爱乐之城》导演达米安的一个采访,他在采访中提到《瑟堡的雨伞》给他的影响。
他说:「一开始五分钟,我在怀疑这部电影不会每一句台词都要唱出来吧?
」但是看到最后,达米安却被电影深深地打动了。
他说:「It's close to my heart in a special way。
」《爱乐之城》也确实让人想起六十年代的法国导演雅克·德米(Jacques Demy),他的经典之作《瑟堡的雨伞》(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1964)和《柳媚花娇》(Les Demoiselles de Rochefort,1967),充满了法式的诗意与甜蜜。
(《爱乐之城》剧照)
(《瑟堡的雨伞》剧照)正是因为这份对歌舞片的喜爱,《爱乐之城》有一种渗透在骨子里的,深深的迷影情结。
所以,如果你细心观察,会发现整部电影里有无数个令人惊喜的设计和彩蛋。
开场的那段高速公路上的群舞,致敬了艾伦·帕克著名的追梦歌舞片《名扬四海》(Fame,1980)。
(《爱乐之城》剧照)
(《名扬四海》剧照)
名扬四海 (1980)8.01980 / 美国 / 剧情 音乐 / 艾伦·帕克 / 埃迪·巴特 艾瑞尼·卡拉《爱乐之城》开场的这段歌舞封锁高速公路拍了两天,用了100多个歌舞演员,在场面调度上让人无话可说,奉献了年度最令人难忘、最让人无法老老实实坐在座位上的开场。
(Youtube视频截图)《爱乐之城》的女主角米娅是一个梦想成为好莱坞女演员的女孩,每天不停地面试,却因为各种各样无奈又令人发笑的原因被打断。
在她的房间里,贴着一张巨幅的海报,上面是英格丽·褒曼。
而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也忍不住让人想起褒曼主演的电影《卡萨布拉卡》(Casablanca,1942):「 世界上有那么多城市,城市里有那么多酒馆,你却偏偏走进了我这一家。
」
(《卡萨布兰卡》剧照,男女主角在酒吧相遇)
卡萨布兰卡 (1942)8.71942 / 美国 / 剧情 爱情 战争 / 迈克尔·柯蒂兹 / 亨弗莱·鲍嘉 英格丽·褒曼某一次甄选失败后,米娅沮丧地回到家,同住的朋友们为了鼓励她要带她去Party换换心情。
这时,四个American Beauty上演了一段性感又可爱的Street Dance。
这段舞蹈让人想起一流百老汇导演鲍勃·福斯(Bob Fosse)的《错失甜蜜》(Sweet Charity,1969)。
在《错失甜蜜》中,三个舞团闺蜜也在普通的街区上演过一场激情四射的完美演出。
(《爱乐之城》剧照)
(《错失甜蜜》剧照)
生命的旋律 (1969)7.61969 / 美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音乐 / 鲍勃·福斯 / 雪莉·麦克雷恩 约翰·麦克马丁《爱乐之城》里描绘米娅和赛巴斯汀感情的段落很多,其中最成功的,是用歌舞剧这种形式,把不可言传的暧昧、浪漫动人的恋爱以及痛彻心扉的争吵都视觉化地表现出来了。
它非常细腻又梦幻地描写了爱情,那些淘气、可爱、心动、默契的感觉都传达的很好。
比如男女主角在山顶上跳的那段舞:Lovely Night Dance。
很多观众已经看出赛巴斯汀抱着灯柱转了一圈的动作致敬了经典的歌舞剧《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1952),在此我就不多做介绍了。
(《爱乐之城》剧照)
(《雨中曲》剧照)还是这个场景,后来米娅脱下高跟鞋,两个人跳了一段特别逗趣的舞蹈——也就是《爱乐之城》官方海报上的场景。
比起匆匆出现的《雨中曲》致敬,这段舞蹈的设计其实更让人玩味,让人想起30年代的一部经典爱情歌舞剧《随我婆娑》(Shall we dance,1937)。
《随我婆娑》的男主角是一个出色的芭蕾舞演员,不过从不是循规蹈矩的那一个。
他暗自在舞鞋上钉上扣板,将踢踏舞跳得出神入化。
《随我婆娑》里面有个段落叫《Let's Call The Whole Thing Off》,讲述男主角带女主角去溜旱冰,两个人滑累了就坐下来聊天谈情,聊着聊着就跳了起来。
推荐大家去找找这个片段看,暧昧中带着天真可爱,是相当经典的歌舞段落。
(Youtube视频截图)
(《随我婆娑》剧照)我看到也有影评人认为这段致敬了《篷车队》(The Band Wagon,1953)。
如果单看场景的话,《爱乐之城》确实更像《篷车队》。
但考虑到具体情境和情感表达,我觉得《随我婆娑》的滑冰舞更俏皮也更幽默一些。
大家可以在观影时自行感受
(《篷车队》剧照)
随我婆娑 (1937)8.01937 / 美国 / 喜剧 爱情 歌舞 / 马克·桑德里奇 / 弗雷德·阿斯泰尔 金杰·罗杰斯
篷车队 (1953)8.01953 / 美国 / 喜剧 爱情 歌舞 家庭 / 文森特·明奈利 / 弗雷德·阿斯泰尔 赛德·查里斯电影中,赛巴斯约米娅去看由尼古拉斯·雷(Nicholas Ray)执导,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主演的经典电影《无因的反抗》(Rebel Without a Cause,1955)。
看完电影,两个人来到格里菲斯天文台(Griffith Observatory),这里也是《无因的反抗》中,经典打斗戏的实际拍摄地。
(《爱乐之城》剧照)
(《爱乐之城》剧照)
(《无因的反抗》剧照)
无因的反叛 (1955)8.01955 / 美国 / 剧情 / 尼古拉斯·雷 / 詹姆斯·迪恩 娜塔莉·伍德而至于他们在天文台里面跳的那场与星空共舞的浪漫华尔兹,有人说致敬了《摇摆乐时代》(Swing Time,1936),不过我也看到有其它影评人写说这段剪影的舞蹈看起来很像迪士尼的《睡美人》(Sleeping Beauty,1959)。
不过不管是哪个,都把爱情萌芽时那种飞翔在天边的喜悦用影像化的方式表达了出来,相当具有共鸣。
(《爱乐之城》剧照)
(《摇摆乐时代》剧照)影片的最后,萨巴斯汀弹了一首钢琴曲,随着音符,导演向我们展开了一种全新的假设,他们的故事像电影胶片般一幕幕展开,全是鲜花与笑容。
这最后的歌舞场景,用尽了整部电影最华丽最鲜艳的色彩和歌舞,那格外夺目而灿烂的光亮,正照进现实的无奈和欲言又止。
因为最后一段歌舞段落的前提是「假设」,也就是「Fake」,所以你会发现,在这最后十分钟里,这部本来就天马行空的电影,变得更加「不设限」了。
贯穿整部电影的「舞台感」,从收敛的舞台聚光灯效果,变成了一场真正的剧场演出。
(以上5张图均为《爱乐之城》剧照)说到这一段,就不得不提一下由金·凯利主演的歌舞剧《一个美国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1951)。
其中有一段近二十分钟的舞台场景舞蹈片段,用手绘的舞台背景搭配庞大的真人歌舞演出,流畅动人,想象力更是让人啧啧称其,完整看下来,简直是欢欣雀跃,叹为观止。
即使以现在的眼光看,也一点不过时。
要知道,这可是一部半个世纪之前的电影啊!
后来,这部精彩绝伦的歌舞片,摘得了第2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也被改编成舞台剧在百老汇和伦敦西区上演。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剧照)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1951)7.11951 / 美国 / 剧情 爱情 歌舞 / 文森特·明奈利 / 吉恩·凯利 莱斯莉·卡伦总的来说,《爱乐之城》用它优雅而浪漫的风格,对现实、艺术、爱情、梦想,进行了强有力的表达。
它的节拍就是武器,舞步就是进攻,把观众带进了一场视听盛宴,一个五光十色的梦。
它让人回想起当年的米高梅——那个拥有107座奥斯卡小金人的米高梅,那个麾下明星比天上星星还多的米高梅。
还有那个歌舞片全胜的鼎盛年代,充斥在胶片里的欢歌笑语与无限辉煌。
(《爱乐之城》剧照)写在最后导演达米安表示,他很高兴大家看到了《爱乐之城》里的那些经典致敬。
但他希望自己所做的:不仅仅是创造了一个画廊,悬挂着那些经典作品。
而是把这些「新」和「旧」融合在一起,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现代化、带有鲜明个人风格的手法表达出来。
(《爱乐之城》剧照)而我,非常感谢有《爱乐之城》这部片子,因为它是那样睿智而巧妙地,创造了新时代的歌舞剧电影。
它给了观众机会,去好奇、去享受、去了解。
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它是今年情人节比约会更值得期待的事情。
如果你:浪漫感性向往爱情懂的电影爱听音乐充满热情还有梦想热爱生活……请,不要错过它,《爱乐之城》。
提前祝大家,情人节约会顺利。
(●'◡'●)ノ♥如果喜欢我的影评,别忘记喜欢或者推荐哦更多关于旅行、摄影、艺术、生活的好玩内容,请移步微信公众号:小墨与阿猴(id:xiaomoyuahou),我们等着好奇的你哦
爱乐之城,镜头行云流水,音乐原创动听,舞蹈如梦似幻,叙事节奏适中。
导演达米恩·查泽雷的上部作品《爆裂鼓手》,给了人很大惊喜。
而此次《爱乐之城》,可谓返璞归真之作。
情节虽然有点老套,却让人感动成狗,近年来最喜欢的电影,好似中了一记回忆杀。
看《爱乐之城》,你想起了谁?
谁又把你想起?
被本片打动的人,都是有故事的人。
在追逐理想的途中,辜负了良人,也被良人所辜负。
共鸣一:小城青年的逐梦之路。
来自小城的你,来自小镇的她。
为了所谓理想,远走他乡,来到陌生大城市。
两人相遇,相知,相恋。
如果不在洛杉矶,就算在北京,就算在上海,也一样感同身受。
被追逐梦想的情节所打动,这是一种普世情感。
潦倒的爵士乐钢琴家遇到落魄的服务员兼龙套演员,同是天涯沦落人。
彼此吸引,谈吐默契,塞巴斯蒂安坚持做复古爵士乐,却饱受白眼,连一份稳定的工作都没有。
米娅从法学院辍学成了咖啡服务员,各个剧组面试,却处处碰壁,两人相依为命。
最打动人那段,莫过于讲述姑妈在巴黎的故事:“但她说,要重来,她还会跳一次。
”面对理想,哪怕窘迫,也不放弃,像极了在北上广深打拼的你们,惟愿求仁得仁。
所谓共情,每个人都差不多。
逐梦之路遇到的艰辛,用歌舞的形式缓缓道来。
音乐和舞蹈串起了情感往事,梦幻却不浮夸。
本片致敬了很多经典歌舞片,有着诸多迷影元素。
开头在汽车旁边的歌舞致敬了法国女星凯瑟琳·德纳芙的《柳娇花媚》以及1980年的《名扬四海》,高司令绕着电线杆跳舞那段则致敬了吉恩·凯利自导自演的《雨中曲》,幻想中的巴黎那段致敬了《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两人身着晚礼服跳舞那段则致敬了弗雷德·阿斯泰尔的《百老汇旋律1940》。
共鸣二:离别发生在理想实现的前一刻。
冬春夏秋,依偎度过人间四月天。
而生活却难逃柴米油盐酱醋茶,琐事谋杀了激情。
有个镜头,记忆深刻。
米娅给妈妈打电话,谈论到男友,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塞巴斯蒂安听到此话,看到漏水的天花板,瞬间决定妥协。
成长速度不一样,甜蜜变成了负担,情话变成了争吵。
米娅因为塞巴斯蒂安爱上古典爵士乐,他却进了流行爵士乐队。
台上的他假装投入,台下的她被人群挤向外缘。
电影的情感,细腻到极点。
很多人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同富贵。
塞巴斯蒂安错过米娅的话剧演出,米娅责怪他放弃做爵士乐俱乐部的理想。
哪怕再穷困潦倒,两人可以为了爱情去妥协物质,可是理想却不能妥协。
只能好心分手,彼此成全。
从冬天走来,在秋天分开,离别发生在理想实现的前一刻。
我永远爱你。
我也永远爱你。
共鸣三:忽然出现,在街角的爵士乐店。
几年之后,功成名就,一个成了爵士乐俱乐部酒吧老板,一个成了电影明星。
越过事业的山丘,却没有彼此等候。
实现了梦想,却没有在一起。
最后那段蒙太奇,实在太过浪漫美好。
只看了彼此一眼,却幻想着很多年的故事。
想象着多年前在餐厅相见,两人没有擦肩而过,而是彼此相吻。
没有错过话剧演出,也没有分手,两人一直甜蜜相恋,最后结婚生子。
镜头闪回,而这一切不过是南柯一梦,很辛酸但却足够现实清醒的结局。
此情还可待,经年却不再。
很理解米娅最后的选择,如果说塞巴斯蒂安是炙热动人的红玫瑰,那她老公则是恬淡清丽的白玫瑰。
朱砂痣再怎么难忘,终究不过是往事。
而白月光,才是面前所有。
珍惜眼前人,而前任已成往事,最多只是默默祝福,不过一句好久不见。
电影场景设置精致优雅,好莱坞经典片场镜头再现,落日的码头,璀璨的银河,如梦似幻。
配乐延续了前作《爆裂鼓手》的高质量原创表现,《Another Day Of Sun》,让人瞬间代入洛杉矶的追梦之旅。
《City Of Stars》词曲悦耳,与画面相得益彰。
演员表现方面,艾玛·斯通贡献了影后级别的演出,石头姐无论是歌唱,还是舞蹈,都是上乘之选,情绪台词都拿捏的很到位。
瑞恩·高斯林则成了绿叶,弹钢琴的样子简直性感到炸裂。
两人在《疯狂愚蠢的爱》、《匪帮传奇》之后,再次出演情侣。
这次的经典情侣形象,很能代表好莱坞的逐梦人形象。
配角方面,也颇为出彩。
多次夺得格莱美奖的音乐人约翰·传奇,这次出演了乐手基思,因为音乐理念与高司令相违背,两人相爱相杀,最终共组乐队,算是本色演出。
在《爆裂鼓手》获得奥斯卡最佳配角之后,光头老师西蒙斯这次出演餐厅老板,戏份虽然不多。
但光头佬把高司令损的够呛,刻薄形象入木三分。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而放手和成全,有时却是不得已而为之。
他们唱着《City Of Stars》的模样,如此美好,眼神里充满对彼此的爱。
有些悲伤却足够温暖的故事,触动了多少人的往事,让人欢喜让人心碎。
谢谢电影给了我们一场好梦,把所有私密的情感回忆都放在梦里。
而醒来,仍然得独自前行。
———————————————————个人微信公众号:cmf2015 ,也许有点逗,还有点贫嘴。
聊聊影视,写写故事,讲讲话剧,动漫游戏,不定期送电影周边。
文艺有趣可兼得,酒逢知己么么哒。
昨天晚上去二刷,忍住了没有像第一次到最后哭的泣不成声,但是依旧感觉身体内每个细胞都被激活,晚上回家后久久不能入睡。
太多感悟,大家都看到的好和精彩就不赘述了,说几个自己很喜欢的小细节。
(严重剧透)1.
这是Mia从party筋疲力尽的退场后发现车被拖走后在街上疲惫的走着。
随着Mia沿着这条背景是涂鸦墙的路向前(右)走,镜头也在不断向前(里)扩大,从一开始的多半身,慢慢拉近到半身,在慢慢拉近至整个脸部特写,这种横向和纵向同时的双重移动,让你的注意力一点点的聚焦到Mia的身上,仿佛一点点的走进了她的内心,深切的感受到了她当时心里的那种无助,失落,迷茫,难过,也就是这个时候主题曲Mia & Sebastian’s Theme 第一次响起,那种安静里带着一丝丝落寞,平静里藏着一点点忧伤的曲调吸引着Mia推开了门。
Update: 三刷更新,Mia进门之后,有一个对涂鸦墙的全景。
很喜欢,仿佛是对刚刚整个心理进程的总结,也代表门外门内的分割。
预示着故事即将开始。
2.
这是Mia和Sebastian第一次趁着工作休息时间约着出来散步。
两个人走到这个片场外面的时候,这两个镜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一个镜头是场外面的两个人,背光,阴影,几乎看不清脸,仿佛道出了两人都还是默默无闻的追梦最底层无人关注的形象;与之对比,第二个镜头是场内的缤纷多彩,绚烂夺目;两人痴痴的望着里面,那么近又那么远。
3.
两个人听完jazz越好看电影之后分开的画面,都开始有点点依依不舍。
道别之后两人向左右两个方向走去,最最喜欢的是,当两个人走的接近于镜头边缘的时候,交错的Mia先回了头,然后Sebastian在Mia转回去之后也回了头。
两个人回头是站的位置,回头的时间,停留的长短都恰到好处,让这种交错的遗憾都完美的让你觉得胜过两人回头对视上千百倍。
4.
Planetarium这段真是美醉了。
一个喜欢的细节是最开始两人跳舞在镜头右侧旋转和摆钟在镜头左侧旋转的交相辉映。
还有一个喜欢的细节是男主拿手帕擦把手显绅士的俏皮和后来手帕起飞发现magic的呼应,不尴尬,还点缀的刚刚好。
5.
这是两人在一起后summer恋爱时光的快节奏画面的一个。
就是很喜欢这个仰拍角度,层层的座椅,和车内车外的光影对比。
有一种恋爱时我的整个眼里除了你谁都看不见的甜蜜,有一种恋爱时我的世界除了你谁都不重要的幸福。
6.
当Sebastian乐队巡演越来愈忙,逐渐忽略Mia的时候,当Mia可怜巴巴的给Sebastian电话留言的时候,你可能会以为电影进入了两人追求事业成功步伐不一致不欢而散的俗套,但是一场surprise意料之中又意料之外的解救了你。
Mia看到惊喜面部表情的丰富变化不想过多的再表扬。
喜欢这场戏,因为矛盾冲突吵架的每一句都在点子上,两个人吵架都是有着节奏的,知道Sebastian最后说出了那句最伤人的“你就是想让我什么也不是才让你感觉自我良好”,彻底trigger了无法挽回的爆发。
然后马上报警器响起,一是打破了沉默,推着剧情发展,二是预示着两人的恋爱关系鸣响了警笛。
Sebastian去开烤箱,镜头顺延从厨房引向餐桌,Mia伤心起身,决绝出门,然后镜头从门又绕回厨房,看见Sebastian拿出了烤糊的蛋糕(厨房-餐桌-门-厨房,整个转了一个完整的圈,空间感丰满且人物感情交替更迭,且最后道出蛋糕烤糊的结果,更是突出的彰显了原本惊喜的好意和最后的不欢而散)7.
还有一些其他的细节,例如电影里面两个人开车多数都是向右,仿佛是追梦的勇敢之路。
Mia在演出失败之后对Sebastian说她要回home home,然后是Mia在夕阳下开车回家,这个时候她是向左开的,仿佛是慢慢蜷缩了自己。
8.
Mia很多场audition,无论是衬衫还是夹克,都是穿的很锋利,突出了她求胜的心态,唯有最后一场她穿了淡蓝色的茸茸毛衣,整个人很温和温婉恬静,也表现出她逐渐看开,放松,成熟的心态。
9.
最后这一段的Epilogue重走过一生的这段有多美好不想赘述。
只想说这段长达7:38的音乐是整部影片里所有音乐的集合。
包含了开场的 another day of sun,还有经典的city of star。
整个音乐跌宕起伏,悲伤-》欢乐-》紧张-》轻快-》振奋-》祥和-》温柔-》甜蜜-》安静-》喷涌-》温暖-》安心-》平静-》忧伤-》心碎-》碎到窒息流泪。
The song has a great buildup to a terrific ending. 就如同电影一样。
画面都美好的不得了,其中这个剪影觉得简直美爆了。
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参透了面试官的认真,Mia的动情和Sebastian的紧张和关心。
无需多言语,画面就讲述了太多。
10.
说到最后,说说我喜欢的这么多细节中最最最最喜欢的两个。
第一个:当Sebastian看到Mia之后,说了那个“Welcome to SEB'S”之后坐到钢琴旁边,一直到他开始弹琴,这中间有一段很长很长的沉默,Sebastian的内心的复杂情绪,对Mia的想念,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对看着她身边早已有人相伴的酸涩,对重逢的欣慰,对我们都坚持了梦想的但是却没能一起坚持的幸福和遗憾,那段很长很长的沉默却长的恰到好处,感觉少一秒都不能这么淋漓尽致的体验所有这些一切奔涌的情感的交织,感觉多一秒就会太满会破坏了这种意境。
在你觉得心已经到嗓子眼快要窒息的时候,熟悉的甜蜜且悲伤的钢琴声响起。
第二个:这段音乐的最后,当我们从梦幻走回现实,当镜头又退回到舞台上的Sebastian,当钢琴声又逐渐变慢,那种复杂情绪的纠结又再一次将你吞噬。
但我想说的都不是这些。
我想说的是,最后的最后,Sebastian其实是有一个音符没有弹完的。
第一次看完电影的第二天我反复听着段听了好多遍,就发现少一个音,我一开始以为是原声带录的失误,作为一个强迫症,每次听到最后都很难受,感觉少了点什么。
直到昨晚去二刷,才发现电影里面,就是没有弹最后一个音。
那个时候我才明白,这就是最细节的表达。
或者你可以理解为Sebastian到最后已难过的谈不下去,但我更愿意理解为Sebastian根本不想把它弹完,就仿佛心里还执着的觉得我们之间还有些什么故事没有结束,他舍不得把它弹完。
在众人都以为弹完了鼓掌的时候,我相信Mia是能都懂得Sebastian的这种用意的。
最后的最后说一点自己的感受,这部片子已经成为我的最爱,没有之一了。
我第一次看电影的时候,看到一半的时候,感觉脸僵了,才意识到从开场就一直不由自主下意识的在微笑。
好多次热血沸腾,禁不住的想怎么可以拍的这么好,这么这么多的细节。
镜头、色彩、音乐、舞蹈、节奏。
满足了我对电影的所有期待和幻想。
希望能去三刷。
相信还会有新的惊喜发现。
努力努力努力的想记住每一个画面。
最后的最后,我有一个梦想,希望在四十五岁之前找到一个对的人一起学习、练习、表演电影里面男女主所有的舞蹈。
据说看《爱乐之城》一定会痛哭流涕,我提前准备了两包柔软亲肤型纸巾,可惜还没找到机会用上,电影就结束了。
这让我怀疑我是不是进入到了一个麻木又冷漠的人生阶段,面对原本可以“圆满”的结局,我竟然没有以泪洗面,竟然没有感到什么遗憾,我只想起立鼓掌并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幸好,你们曾放开了彼此的手。
剧情很简单:两个生活在洛杉矶的文艺青年,相遇了,相恋了,最后却因为都要追求自己的人生梦想分手了。
五年后偶遇,他们都成为了当初想要成为的样子,最终以相视一笑泯恩仇结束了这段意外邂逅。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如果把洛杉矶改成北京,人物原型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剧场跑龙套的女演员和一个十八线地下音乐人相遇了,他们啃着煎饼果子,在某live house贿赂了检票人员入场,并省下一周的饭钱买了一瓶绿棒共饮,在愤怒的摇滚乐BGM下,他们眼中闪烁着泪花互相鼓励,“你一定能行的”,“你也是”。
故事的结局会是一样的:跑龙套的也有春天,她最终成为一线小花女艺人,十八线音乐人也不再忧伤,他在鼓楼开了一家酒馆,虽然小众却经常人满为患。
他们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但还是在相遇的那一刻不可控制的在颅内剧场里上演了一出人生AB剧,若是当初没有分开,他们现在已经一起走上了人生巅峰。
就是这一幕,唤起了多少人内心的渴望,让多少人达到了情绪高潮,他们想起了那个曾经放弃的人,那段曾经错过的感情,拍着大腿恍然大悟:我得到的都是侥幸,我失去的都是人生啊。
你可千万别把这一刻当真。
你怀念的,你感到惋惜的不过是一场关系没有走到尽头,至于那是不是真的爱情,另当别论。
电影跟回忆一样,总是会美化我们的经历。
多年后,你会忘记过去一起遭遇的贫穷,患难时对彼此的嫌恶,忘记曾为鸡毛蒜皮争吵,忘记冷落和失望,就算记得,这些不快的经历也会像加上一层柔光镜,顺眼了不少。
唯有那些美好会被放大,它们在你心里变得越来越特别,不同寻常到似乎眼前的一切都比不上。
这是陋习,也是共性,我们总是对失去的、错过的东西另眼相看,仿佛只有不再属于自己的东西才是最好。
却忘记了,你当初有过无比坚定的要放弃的理由,你曾信誓旦旦认定自己不会后悔。
在那时那刻你比较过,你衡量过,你取舍过,就别怪命运弄人,这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所以,那段蒙太奇的假设不过是镜花水月,是永不可能发生的幻象,你可曾想过,如果电影中的一对爱侣没有分道扬镳,是否还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是否能在实现梦想后依然相看两不厌?
人造的另一完美结局肯定魅力无边,就因为它脱离了逼仄的真实,完美的跟假的似的。
所以,何必伤怀?
你追逐的、你想要的,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做出了抉择。
既然选择了梦想,就应该付出代价。
其实,提到人生目标、理想、梦想等类似的词,我总觉得这些概念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荒唐。
我们从小到大被培养出的“理想观”、“梦想观”似乎都是只关乎于自己,且大多只聚焦职业、事业、工作,要成为科学家、舞蹈演员、要环游世界、要拍一部伟大的电影、要登上月球…...这些梦想很好,只是太单薄了,它们只照射人生的一面,却跟家庭、爱情、生活方式这些维度没有丝毫关系。
大多数人的梦想都是狭窄的,我很少听过谁的梦想覆盖到未来的爱情或是家庭生活。
我们没有在梦想中给爱情留下一席之地,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梦想总是跟爱情互斥,为什么在两难境地当中,更多的人选择放弃了爱情,去实现梦想。
因为在我们的语言文化环境中,梦想这个词本身就比爱情高级。
时代不一样了,舍弃爱情投奔理想的也不只是男性。
亦舒写过一个故事叫《迷藏》,同样面对爱情和事业的抉择时,女主角王维元的妈妈问她:“像你这样进退两难的年轻女子可多?
”维元答:“满街都是,车载斗量。
”不是只有电影里和小说里的人儿才会接受现实的考验,平凡如草芥的你我他,都可能有一天面对如此尴尬,左转是爱情,右转是梦想,你就站在岔路口,内心如煮。
我倒不觉得一定要为理想放弃爱情,毕竟理想常在,爱情却如鬼魅。
这或许也是影片中的二位没有修成正果的一种可能,他们之间确有深厚感情,但那未必是爱情。
他们相互吸引,相互倾慕,但与其说爱上对方,不如说更爱自己。
米娅就是女版的小塞,小塞就是男版的米娅,他们都是怀着一腔热血,他们都贫困潦倒,他们都热爱艺术,他们都怀才不遇,他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这也正是片名LA LA LAND的一种释义: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正因为境遇如此相似,他们才会有那么多相通的感受,有那么多相似的看法,有一样的偏执和神经质。
他们爱上对方,其实更像是顾影自怜,他们为对方着迷,其实更像是肯定自己。
生活已是如此的艰难,有一个人跟自己并肩作战,总是好的。
王小波曾在给李银河的诗里写:我的勇气和你的勇气加起来,对付这个世界总够了吧?
就是这种想要用叠加的勇气和坚韧共同抵抗人生艰难的愿望,支撑着他们携手并肩,可一旦光景好了起来,他们终于在旁人眼光和俗世里得到肯定,LA LA LAND便成了乌托邦,所谓的爱情便成了鸡肋。
于是,米娅和小塞终于现实了起来,你演你的戏,我弹我的琴,就此告别过去一名不文的自己,连同那段患难感情。
或许,我们的生命中都会出现这样的一个人,他只是来陪你走一段,只是跟你共赴人生的某个阶段,而一旦结束了那个特定的状态,他的任务完成了,他送你到下一个渡口,最后的告别就是看着你离开。
当米娅和小塞再相逢,谁也不必为他们遗憾。
在收获梦想果实之后,在你变得更自信更成熟之后,你找到的归宿才更接近于真实生活中的爱情——不是为了找到自我,也不是为了互相慰藉,只是为了找到纯粹的爱,白头偕老。
你看,不是所有的错过和分离都是一种遗憾,因为有时恰恰是错过和分离,才让你实现了你的梦想,让他成为了他想成为的那个人。
我理解内的LALALAND并不是一个追梦的故事。
Seb在一开始就是不世出的爵士天才了,后来Seb去玩Fusion Jazz, 拿着一千刀一周的Offer,其实只一开始放不下老脸去做而已。
这样的人明白自己的能力,所以去餐厅弹圣诞歌,去Party弹劲歌金曲都心安理得。
Mia本身也是天赋极高的演员+编剧,很多人没有留心片头打电话试镜的片段,Mia短短时间内,好几种情绪的转换简直太精彩,后来独自窝在房间内,几个月写一篇独幕剧出来的能力,也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Seb和Mia这样的人,片头一开始那么甘于平淡,是因为他们本来就强。
有多少人终其一生,能力也刚刚只够去餐馆弹琴。
最后两人的实现梦想,更像是被伯乐发掘水到渠成的事情。
Mia最后试镜那首歌唱的我很难过,并不是因为看到Mia就快要出头了,而是知道Mia一直提到的那个Aunt,就这么默默无闻的死了,那个在巴黎跳进塞纳河,文艺了一辈子的Aunt,最后因为酗酒早逝。
一个Mia的诞生,身后献祭了多少这样默默无闻死在做梦的路上、而能力不够的人。
我们都想成为Seb和Mia这样追梦然后圆梦的人,但现实是大部分人只能成为活在这首歌里的那个Aunt。
And that's why they need us,这就是为什么人们都需要我们So bring on the rebels带领着所有叛逆者们The ripples from pebbles激起一点鹅卵石打出的小小的涟漪The painters, and poets, and plays画家们,诗人们,演员们致所有才华不够的小小的涟漪们
想不通,这样一部埋汰文艺青年尤其是文艺女青年的电影,还真有人看得稀里哗啦的。
请问各位妹纸,你们真的看懂了么?
对比男主角剧中的男主塞巴斯蒂安,剧中很多的细节都透露出这俩人根本不是一路人,尤其女主米娅,就是个大写的绿茶啊!
1.开场,男女主角在拥堵路上的偶遇。
男主开的是一辆美产老爷敞篷车,车载的音响还是磁带,男主不停地在倒带。
而女主开的是一辆日产丰田。
通过开什么车这个细节,编剧想透露的信息是男主是一个具有强烈浪漫主义情怀的文艺青年,而女主则是一位实用主义者。
注意,在很多美国电影中,开日本车,尤其是满大街的那种便宜货,是被誉为不具有“美国精神”的败类,象征着只求实用而不讲情怀和立场。
所以,在后面的一场戏中,米娅让塞巴帮她去泊车处拿车钥匙,有个细节就是塞巴说“好多丰田钥匙,不知道哪个是你的。
”与之相比,塞巴开的敞篷车则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也象征着塞巴的性格:保守、坚持、情怀。
所以仅通过汽车这个细节,编剧就向观众释放一个信息,男主和女主不是一路人,一个是梦想家,而另一个是实用主义者。
2.说道女主的实用主义,片中还有一个细节。
就是当女主第一次试镜失败回到出租屋的时候,大家看到这是一个合租屋。
选择合租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便宜,因为女主没名也没钱。
但请大家注意,同样没钱没名的男主塞巴,却是一个人居住。
什么样的人即便手头拮据也要一个人住?
很多人不是因为不合群,而是因为他们看重空间的独立性,这是内心执着的一种外化表现。
而女主则不同,她非但跟人合租,而且还在没有跟室友打招呼的情况下借穿了她的蓝色礼服,就是四个女生去party路上跳舞穿的那件。
相比之下,塞巴连一把别人送他、具有意义的木椅都不让人轻易坐,最后还供在自己的酒吧里。
这里也体现出了两个人性格和价值取向的迥然。
3.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当米娅勾搭塞巴的时候,其实米娅是有男朋友的。
就是那个有个土豪哥哥空降一起陪吃饭的格雷,最后米娅为了和塞巴看电影撇下一桌子人跑了。
明明有个高富帅的男朋友,还跑去勾搭塞巴这样的男文青,只能奉上一个字——作。
其实现实中,很多女的在年轻的时候都喜欢作。
觉得身边的男朋友条件也还好,但就是无趣、没共同语言。
于是,当突然出现一个魅力满满的文艺青年或大叔的时候,就立马春心爆棚,感觉自己不作一把爱情不够浓烈,青春太过苍白。
但这样的女生爱的并不是这个人,而是她们未曾经历过的一种体验罢了。
说白了,米娅是觉得塞巴这样的男生有趣,没试过,于是那种强烈的新鲜感和占有欲支配者着她要和塞巴来一把!
可怜的塞巴。。。
4.塞巴起床,听见米娅和妈妈打电话,说塞巴目前还没有稳定收入之类巴拉巴拉。
我在这不禁要问,确信米娅不是故意让塞巴听到的?
因为效果很好,受到刺激的塞巴傻傻地去加入原本不想加入的乐队。
为了赚钱,为了稳定的收入,为了让未来的丈母娘放心。
哦,可怜的塞巴……然而,真当乐队的演出获得成功,在台上的塞巴引得一群迷妹狂呼的时候,台下的米娅却黯然神伤。
为啥?
或是因为米娅觉得塞巴如果先自己成功,两人都是穷逼的平等关系就被打破,所以米娅才会因为不自信而带来的不确定感去伤心。
终于,米娅找了个“没时间陪我”的理由和塞巴大闹一场。
人家有时间的时候你嫌人家没钱。
人家去赚钱,你又嫌人家没时间。
请问这不是作是啥?
临走还不忘给人扣了个“你忘了你的梦想嘛”的大帽子。
5.最后,在塞巴的极力劝说下,米娅才抓住了最后的机会,飞往巴黎。
五年后,米娅功成名就,生活中再没有一丝塞巴的影子,俨然过着豪门贵妇的生活。
而在塞巴的生活中,米娅却一直存在。
包括当初米娅给他设计的酒吧logo,包括每天路过的街角墙上米娅的巨幅海报,包括看见台下的米娅,于无言中弹起那首两人相遇时的旋律……而此刻的米娅,在曲终后,起身对老公说“我们走吧。
”赶紧走,走得越快越好。
所以,米娅喜欢塞巴,是因为在她人生最低谷的时候,遇见了一个和自己命运相似却又充满趣味的男人。
塞巴爱上米娅,则是因为同样的命运中,遇到了一个能够理解自己梦想的女人。
只是,塞巴从没想过,其实米娅从一开始就没有喜欢过爵士乐。
塞巴单纯地以为遇到了真爱。
其实自己只是一个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被一个人需要的人而已。
文青们,都醒醒吧!
尤其是男文青们,还不赶紧找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赚钱。
瞅瞅那些唱民谣的,最后有几个过得好的再见!
生于河北燕郊的农村女孩小燕唱歌跑调舞技拙劣,但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明星梦高中未读完就辍学前往北影趴活儿。
为了节省房租只能住在沙河的群租屋,每天早晨坐一个小时的公交到北影。
期间为了补贴家用,下午在附近的沙县小吃做服务员,晚间在后海卖气球。
2010年冬,在卖气球时被神秘歌声所吸引,由此结识了在后海酒吧走穴的北漂歌手奋强。
奋强毕业于大城市铁岭的莲花沟音乐专修学校二人转专业,致力于组建民间艺术团,复兴二人转。
奈何生不逢时,追求梦想之路磨难重重,穷困潦倒,只能在酒吧驻唱爆款恶俗民谣《董小姐》以求生存。
某日,出于对靡靡之音的厌恶,对二人转的坚持,以及对残忍现实的控诉,他一时激动,唱起了著名民间艺术家尼古拉斯赵四老师的传统曲目《一男泡四女》。
由于歌曲与小清新氛围的混搭失败,奋强被炒了鱿鱼,但是美妙的歌声成功吸引了气球女孩小燕的注意,二人由此结识。
在被奋强普及了二人转的艺术价值之后,小燕逐渐爱上了这项民间艺术;两个人也冲破重重阻碍确定了关系,在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彼此鼓励。
很快,奋强的事业取得了进展,同村发小小鹏邀请他组建艺术团。
虽然两个人在对艺术的理解上有偏差——奋强追求纯粹的二人转而小鹏希望将二人转与重金属结合,他们的合作还是迸发了火花,成立了新兴乡村重金属乐队“二手菊花”,并成功产出了第一支群众喜闻乐见的爆款新二人转单曲《只泡一个好》。
然而小燕对这支乐队这首歌嗤之以鼻,认为菊花并没有体现出二人转的乡土之美;而奋强则认为小燕不希望自己成功,并且思想极端太清真。
二人之间就此生了嫌隙。
与此同时,国际著名张姓导演为筹拍新电影《榴莲树之恋》全国海选女主角。
由于该片将在榴莲产地三亚取景,小燕在面试时载歌载舞地以二人转风格讲述了“我姑妈在三亚花三万买了个天价榴莲但是她托我再给她捎一个”的故事,并成功感动导演落泪获得此角色。
在小燕前往三亚之际,出于对三亚娱乐业的(不)信任,奋强决定与小燕分手,支持她追求自己由外而内的突围事业,追求自己的梦想。
临别之时,奋强不忘提醒小燕:好消息是,现在东北人都在三亚炒房,你去了那儿仍然还能听到地道的二人转。
五年之后,2016年冬,已经走遍各地红毯的女星小燕跟着在三亚某盛宴结识的王姓富豪回到北京,出席新电影《白肚人》的首映。
无奈车堵在三环,只能下车步行,误入北太平庄附近的一个地下二人转剧场并与奋强重逢。
原来,五年之间,拜了著名民间艺术家山本老师为师的奋强已经成立了自己的二人转艺术团,事业已小有起色。
多年之后重逢,小燕已经跟老王生了娃,奋强做了小老板,四目相对之中奋强又唱起了赵四老师的《一男泡四女 》。
在蜜汁歌声里,小燕发现自己原来真的喜欢听二人转,但是又舍不得这么多年自己吃香喝辣泡人被泡的人生,于是匆匆地说了一句,爱过,然后各奔东西,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了。
这一年,奋强在唱二人转,小燕在走毯,老王在包外围:但愿他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10 Jan 2017
(本文同步獨家刊登於ViewMovie,如欲轉載請先詢問確認)達米恩查澤雷(Damien Chazelle)這位備受矚目的新人導編,近年遇上了一種有趣的「善意困境」。
意思即:觀眾往往會以一種自認善意來解讀他的片,將這些片的解釋朝向自己更想看見,通常也更善良的方向,令他聲勢大漲。
例如將《進擊的鼓手》(Whiplash)解讀為一位少年鼓手以苦學換來成就的勵志雞湯,或著將《樂來越愛你》(La La Land)解讀為一齣男女主角因為追夢來到洛杉磯彼此相愛,最後又為了追夢而忍痛分開的夢碎故事。
這實在令人費解。
事實上,達米恩查澤雷恐怕是世上對夢想家最苛刻、與善良最無緣的一位電影人了。
他的電影全能在以一種不張揚但不隱諱的異音,來表達他極度偏激的生活剖面──對沒有才能者的否定,與非議。
《進擊的鼓手》便是如此。
這齣故事在勵志故事的線性皮相,屢屢暗示了悲劇的種子,暗示鼓手苦學換來的絕非成就,而是悲劇。
劇中從頭到尾都迴避了此人有無才能的描寫,他苦練的成果究竟是否有他自我感覺如此良好也從未有一位外人肯定,唯獨他的偏執、心魔、把得到老師點頭與公開演出當成藝術唯一成就的瘋狂,被無限放大了。
最後他學業事業雙失,假若又真無打擊才能,他的人生將會多麼悽慘,可想而知。
這種悲劇,何來一絲一毫的勵志成分?
《樂來越愛你》便是這份悲劇觀念的延續。
塞巴斯蒂安(Sebastian)跟米亞(Mia)無法在洛杉磯一舉成名,不止因為現實殘酷,更是因為他們沒有走紅的本錢──他們想做藝術,卻無才也無德。
賽巴斯蒂安成日抱怨人人對爵士樂缺乏認識的嘴臉,正是他對爵士聖地被頂讓給森巴小吃百般奚落近乎歧視的同一張臉;他不允許第一次光臨爵士樂現場的聽眾聽錯任何一個音符,卻容許自己在多次進出的住宅社區隨地按車喇叭只為叫醒一個有手機的女人。
米亞對同居人出入洛杉磯各大派對積極找尋事業合作的舉動不以為然,認為市儈,但當她獲邀影人飯局卻吃到一半為了私事直接站起來一句未說就走人,然後在理應保持敬意的戲院站在銀幕旁擋住所有觀眾視線來找一個有手機的男人。
這倆個人成日希冀全世界尊重他們在意的事物(爵士、表演),卻嚴重缺乏理解體會其他人的世界的雅量,性格大大缺陷。
而一如《進擊的鼓手》,賽巴斯蒂安的前友人辦樂團辦得風生水起卻直到有人出事才勉強找他頂替,米亞屢次試鏡不順而自編自演的舞台劇則乏人問津更無更無好評,這些安排都婉轉暗示了他們的表現並非自認的懷才不遇,而是沒有輝煌到足令外人容許這份缺陷。
然而,靠著與現實妥協,無才無德的人竟然成功了。
僅僅過了五年,塞巴斯蒂安(Sebastian)就有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私人酒吧,米亞就成了自己夢寐以求的跨國明星,只因為他們捨棄了自我與因應自我而生的愛情。
這種安排,正是不該把《樂來越愛你》簡單區分為夢想/現實對立的俗論的原因,捨棄自我聽來如此罪惡,實則不然。
若用結尾那一顆「如夢一場」,與今年故事主題如出一轍、更同為三大影展開幕片的《咖啡愛情》(Café Society)拿來比較便能明白,《咖啡愛情》詮釋的現實是時間推移,令眾人被放在自己不想安上的位置,人不變但立場會變,時光永遠無法回頭。
《樂來越愛你》卻不然,男女主角能獲得一輩子最渴望的成就,正正在於他們人變了,在五年的時間內砥礪出可上檯面的才能、亦或磨掉了自溺自以為的不敬惡習,甚至兩者皆是,來換得造就自己。
換言之,妥協現實讓他們成為各方面都更好的人,才能與品德都是。
只靠犧牲一場愛情的惆惆悵悵,就能換來這一切變化,還會自動變成更好的人?
這才是比美夢成真更大的童話,名為成人童話的童話。
與夢想對立的未必是現實,也可能是另一場夢。
「當掉你的褲子,保有你的思想。
」(瘂弦引詩),《樂來越愛你》將這層關係拉的更為必然,夢與現實的關係成了一座倆頭都是夢的蹺蹺板,男女主角捨棄了一端,另一端就會自動昇空,彷彿命運是能自己決定的,只要妥協就能萬事順利,即使無才無德也一樣。
當然,這一切也許只是巧合。
達米恩查澤雷仍然是鼓勵夢想的,也鼓勵人人追夢,不要把才能與否放在心上,《進擊的鼓手》與《樂來越愛你》中的異音,不過是陪襯而已。
然而,假若如此,則更大的悲劇便會姍姍來遲,因為整齣劇真正與觀眾身處的現實靠攏的只剩一件事,便是那些對爵士樂與電影業的悲鳴。
片中講得很白,爵士即將消音,除非它能轉型;電影確實正在失去活力,中資大舉進駐與老戲院的收場便是證明(這種觀點頗有爭議,不過順其片中氛圍,姑且提之)。
換言之,這不是一齣稱頌爵士不滅、電影不死的號角,這是一首輓歌,一次反動,如同開場那段發生在公路上的百人車陣舞,塞車越是苦悶,步伐就越想跳靈活;秋天越是死沉,讚頌夏天的歌聲就越是深沉。
越大的苦痛只能用越強的歡愉來淹沒。
這就是全片的映照。
在男女主角有緣無份的愛情背後,真正邁向死寂的,是看似造就他們的舞臺本身。
故事发生在当代的北京。
两个人的相聚,缘于梦想,缘于爱情,缘于命运。
石艾玛在南锣鼓巷的一家咖啡店打工。
她二十出头,不漂亮,却颇有点儿特色。
厚厚的嘴唇,大大的眼睛,直径14.2的美瞳闪烁着祖母绿光辉。
她是家乡的时尚达人,拥有“铁岭小舒淇”的美誉。
石艾玛来自铁岭。
她看着二人转长大,从小接受艺术熏陶。
打会懂事起,就仰慕那些在舞台上唱唱跳跳的人。
高中毕业后,石艾玛决定不念书了,她要去北京。
“你去北京做什么?
”别人问。
“我要当演员,”石艾玛坚定地说,“要成为中国最好的女演员。
”因此是南锣鼓巷,石艾玛背着行李直接来了这里,南锣鼓巷旁边就是中国表演的最高学府,中央戏剧学院。
很可惜,石艾玛不知道中戏本科校区搬去了昌平。
操你妈的中戏,石艾玛用纯正的铁岭腔在心里骂了一百遍。
从此,每天下班后,她坐地铁到北京电影学院门口蹲点,祈求能混个群众演员。
要感谢命运。
如果没有这段经历,石艾玛便遇不到高司令了。
高司令是来自陕西的民谣歌手。
跟石艾玛一样,高中毕业后,他便不念书了,背着一把吉他来了北京,立志做歌手。
一开始,高司令在后海酒吧里唱歌。
老板让他唱《南山南》和《董小姐》,一晚唱一百次,八十块钱。
高司令不,他有品位,他喜欢赵雷。
那时候,赵雷没有上电视,不红。
客人们没听过,一曲唱罢,纷纷离场走人,边走边骂,唱的什么鸡巴鬼玩意儿。
于是高司令就被老板炒了鱿鱼。
于是高司令只能去地铁卖唱了。
于是在繁忙的北京地铁上,石艾玛遇到了高司令。
石艾玛记得。
那天,在拥挤的8号线上,她遇到了高司令。
高司令的嗓子深沉而忧郁,手中的吉他更是勾起她丝丝乡愁,宛如童年听到的弹棉花声响。
他唱的歌儿,石艾玛没有听过,恍惚记得里头有温柔、自由、小城之类的字眼。
够了,那一幕,足以让她永生不忘。
插入歌舞场景一、地铁乘客在高司令吟唱的《成都》一曲感染下,纷纷把手机插入兜里,抬头,眉眼紧缩,双口微张,目中淌出热泪,把脸上的粉底冲出一条条沟壑。
如果没见过这类画面,可以参考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节目,如下图:“你好。
”石艾玛听得如痴如醉,忍不住走上前去,跟高司令打招呼。
高司令看着眼前的姑娘,个头不高,穿一件假貂,口音是东北大碴子味儿,不过好在胸够大,于是回道:“你好。
”“愿意一起去喝一杯吗?
”石艾玛用了在南锣鼓巷学来的搭讪方法。
“好。
”高司令拨了拨前额的头发,淡淡地说。
于是两人来到鼓楼,在饱尝炒肝、卤煮、豆汁儿的美味后,买了一瓶牛栏山二锅头,走在街上,一边喝,一边开心地谈天说地。
“来点儿音乐吧。
”石艾玛建议。
她掏出手机,按下功放,《一人我饮酒醉》的旋律顿时响彻天地。
插入歌舞场景二:鼓楼的行人开始起舞,动作整齐划一。
街道的中央站着石艾玛和高司令,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尬舞。
石艾玛作出下蹲姿势,胸膛随着音乐上下抖动,宛如抽搐。
高司令紧贴着石艾玛的背脊,腰肢一扭一扭,嘴里还叼着一根中南海。
此刻的他们,就是夜店里的舞蹈国王和皇后,如下图:尬舞结束,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爱情悄悄萌芽,在一个pm2.5高达800的冬夜里。
高司令和石艾玛脸对着脸,只隔了二十公分,却看不清彼此的五官。
没关系,这样显得更加美。
“你喜欢民谣吗?
”高司令问。
“不喜欢。
”石艾玛回。
高司令怒了。
他牵着石艾玛,转身走进了鼓楼一家民谣酒吧。
他要了两杯假朗姆可乐,两人边喝边聊,耳边飘荡着外地民谣歌手的悠扬歌声。
“世人不喜欢民谣,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民谣。
民谣是最纯粹最干净的音乐,它唱出了人们的梦想和心声……要用心聆听,否则你根本无法发现里头的故事……”“我的梦想,”高司令愁眉不展地说,“就是开一家民谣酒吧!
”石艾玛似懂非懂。
没关系,她只要看着高司令沧桑严肃的脸,就足够了。
正在这时,有人拍了拍高司令的肩。
“嗨。
”石艾玛看那人。
头发往后梳得油光水滑,脖子上戴一条粗粗的金链子,虽是晚上,脸上却架着墨镜,一看就是大哥派头。
“……好啊,哥们儿。
”高司令磨磨蹭蹭地站起来,跟他握手。
“你还在做民谣?
”“嗯。
”“别搞那些瞎鸡吧鬼玩意儿了,”大哥说,“跟我喊麦去吧,我们那儿缺人,一个月底薪给你开六千,还有观众打赏,咱俩对半分!
”“我再想想。
”高司令半推半就坐下。
“想好了回话!
”大哥甩甩头发,走了。
桌面上留下一大摊油渍。
晚上,高司令带着石艾玛回到天通苑的地下室。
一个月550,押一付一的那种。
“刚才那人是谁?
”石艾玛偎依在高司令怀里,低声问。
“以前一起在酒吧唱歌的,”高司令说,“现在转行了,在直播软件上喊麦。
”“他人挺好,还给你介绍活儿。
”“不说了。
你的梦想是什么?
”“我最近在排个相声,”听到“梦想”二字,石艾玛祖母绿颜色的眼睛亮起了光辉,“单口相声。
我特擅长这个,能边转手绢儿边讲笑话,讲两个钟头不带落!
我想好了,就在秀水街前头去演,那边人多,肯定有人会发现我的!
”高司令看着石艾玛脸上孩子般的天真兴奋,他,决定要对这个女人负责。
第二天,高司令找到了大哥,告诉他,自己愿意喊麦。
“想通了就好!
明天,我先带你去香河那边的酒吧喊两场,练练手,然后,再跟软件签约!
”插入歌舞场景三、酒吧里人头攒攒,大家拼命摆动着脖子,状若癫痫。
主持人一声大喊,下面,让我们欢迎,MC司令!
热辣的电子音乐瞬间充斥了整间屋子。
高司令张口,“曾经傲视天下号令雄师有百万……”,复杂的歌词如流水般倾泻而出,掷地有声。
一曲唱罢,观众为之癫狂。
如下图:MC司令红了。
从那以后,保定、廊坊、邢台、衡水到处跑,连葫芦屯的酒吧都对其发出邀约。
高司令终于过上了稳定的日子,但由于外出巡演,和石艾玛聚少离多,和自己的民谣梦也渐行渐远,两人的关系,慢慢产生了裂痕。
“我还不是为了你,才天天唱这些破鸡吧东西的!
”“你不是为了我,你是为了你自己!
”“这不是你要买的?
”高司令指着沙发上那件四万六千块买回来的貂,说。
石艾玛站起身来,想了想,还是走过去,抓起貂皮大衣:“明天我要在秀水门口的地下通道里演单口相声,你不来,仔细削你!
”说罢,石艾玛夺门而去。
高司令最后没去。
因为他忘了,自己有一个在水煮蛋家上的喊麦直播。
等他直播完,匆匆跑到秀水门口时,石艾玛的单口相声已经演完了。
演出搞砸了。
高司令知道,他看到石艾玛第一眼时就知道了。
她号啕大哭,脸上的妆花得像个抽象派画家手里的调色盘。
石艾玛泣不成声:“城管把老娘的貂给收走了!
”“赶明儿再给你买一件……不,三件!
”高司令跑上去拉住她的胳膊。
“都完了,一切都完了!
”石艾玛甩开高司令的手,“我要回铁岭去!
我要回铁岭去了!
”说完,石艾玛转身冲进了雾霾里,高司令连她的背影都看不到。
第二天,高司令突然接到一个电话。
“您好,我是伤心凉粉剧团的工作人员,请问您能帮我们联系到石艾玛小姐吗?
”“啥事儿?
”“我们剧院的头牌大明星肾疼先生,看到了石小姐的演出,非常欣赏,想跟她合作哩!
但我们一直打不通她的电话,能帮个忙不?
”“马上哎您!
”高司令飞到铁岭,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心灰意冷的石艾玛,在他的鼓励下,石艾玛重返北京,顺利通过了伤心凉粉剧团的面试。
“我们在哪儿?
”“在北京。
”“不,不是那个——我是说,我们——”“我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珍惜你的梦想。
”高司令劝石艾玛说。
“我永远爱你。
”“我也是。
”两人紧紧相拥。
五年后。
石艾玛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大明星。
切了巨大的双眼皮,打了美白针,垫了山根,削了颧骨,再加上原本就有的厚唇,极具混血风情。
前不久,刚拍了一部电视剧,《自赏不孤芳》,人气爆棚。
而且还钓到了金龟婿,某红三代地产老板,已经送了她巨大的鸽子蛋,不日便要完婚。
功名成就的石艾玛,漫步在北京街头,想起了过去种种,这时,一阵悠扬的民谣传入了她的耳朵。
她转头一看,是一间新开的酒吧,里头唱歌的人……石艾玛不由自主地走了进去。
啊,没错,是他,他,竟然一点都没变!
“谢谢大家来我酒吧的开业礼,下面,我将给大家带来一首——”突然,高司令的话音打住了。
他看到,台下有个女子在望着他。
那是——两人四目交接,约有半分钟之久,之后,彼此露出了微笑。
恭喜你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石艾玛百感交集,眼中情不自禁地流出泪来。
这骚逼娘儿们是谁?
高司令看着石艾玛,半天没回过神来。
深夜碰杯,都是梦想破碎的声音
除了格里菲斯天文台里面升起来那一刻,其他时候真的没啥特别的感觉,看来初恋是老婆的男人的确没啥故事可言。
对不起我get不到。前面看的昏昏欲睡,情节老套,男女主都有令人生厌的地方。结尾刻意煽情。音乐和两位主演把这片子拔高到了本不属于它的高度
年轻真好,有梦真美。拉拉篮适合你们追梦的年轻人,不适合我们这种只想趴着的废柴。
好多女的据说都哭了,我不明白,我就盼着这电影赶紧结束,非常同情大情人节挤出时间在电影院里看2小时这电影的情侣,有这时间都够打好几炮的了。
Why【自绝于众友邻】
不过是一个很俗套的故事。复古还真的一点都没看出来,把洛杉矶拍得像instagram旅游号,高司令从头到尾一副刚睡醒的样子,和那些经典音乐剧电影比起来缺少太多质感。现在连卖给少女的春药都是那么的廉价。
五颜六色人问号脸
la 有很多餐厅,为什么偏偏走进我的?
无论剧情还是歌舞,都毫无可取之处,不知道你们在嗨什么
Crazy.Stupid.Love
作为歌舞剧,歌很好听,当然唱得最好的是传奇校友。然而剧情简直可笑,女主作天作地,居然金球奖最佳编剧?如今社会动荡,人们是太想回到那个黄金年代了吧。
太恶心了。对这样无耻也毫无自知之明地给好莱坞阿谀奉承的片子实在是反感到生气。Damien Chazelle对电影语言的掌控极好,但脑子里的思想实在是太恶心。好莱坞的两大症结都在这:微妙但绝对的性别主义和种族主义,中国和尼加拉瓜都是饭桌上的笑谈之资,而巴黎则是向往的救赎之地。
谁要跟我说喜欢拉拉蓝,我真的会默默把对方拉入无品味名单中
导演用浪漫主义外观来包裹了一个现实主义平庸故事。抛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镜头调度不夸;肯定演技,但选角有问题;乔司令好一些但不复古,艾玛石不耐看唱得也不好(换海瑟薇大概会好很多);片子很有奥斯卡相,又是唱给电影人的小情书,评价普遍过誉!
首先,它是个抱各种歌舞片大腿的类型片,更多是迷影心态,不要跟自成一派的芝加哥对比;然后,我们再聊聊它完成度很高的事
看這部片會想起的那個人,一定是忘不了的
虽然没有金凯利、阿斯泰尔那种能跳一钟头不泄劲儿的舞王,也没有一百条举到天上的大长腿,今天能拍出这样水准的歌舞片,还是要给出俩大拇指。开场长镜头,《花都艳舞》式结尾,CinemaScope,《无因的反叛》,应该算怀古风潮里最有诚意的一部。
#用光了九叔的25cents买票#演员肢体僵硬唱跳不好台词dream什么followgiveup的可以再写的烂一点讲太多太直白了没任何美感,所有人的价值观看起来都非黑即白天文台里两个人升到星星的画面真是好难看啊五毛钱的特效剧情cliche不要紧但是其中的细腻情感全被抹灭了反观法国同样cliche的艺术家是有多细腻
预告片里说得没错,已经没有人在拍这样的电影了。即使不是年代戏,手法和色彩运用也极具年代感。满足了外人对这座城的一切幻想,又为身在洛杉矶的人拍出了这座城会让你遍体鳞伤的事实。他是真的很爱洛杉矶。 在洛杉矶看La La Land真的是太奇妙的体验。很特殊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