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一开始,就流露出消沉。
不知道片中这个人是谁,不知道他从哪儿来又要到哪儿去,但是可以感觉到,他早就不想活了。
他在他的设备齐全、物资充沛的船上,不慌不忙的解决着各种问题:补洞、抽水、修电器,风来前收帆、雨来前整装,船要沉了打开救生艇,头受伤了仔细消毒后再包扎……这样一个显然在真实世界中经济优渥、知识丰富,在航海方面也经验老道的人,不知为何,他的自救行动看起来都像是某种反应,在精神上,他似乎并无多少生的意志。
影片结尾之前,我一直都觉得这就是在演一个抑郁症患者的心路历程吧。
听他的遗言,他推卸责任的调调,根本是对过去无牵挂、对未来也无期待的。
相比起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的生存的拼搏,这个现代版的老人好丧,置身于这种处境里也好像全无必要。
然而直到看到结尾,我才忽然间恍然大悟,原来片名的“All is lost”(一切尽失),近乎是等于朴树在他的《平凡之路》里唱道的那句:“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
从始至终,这个人都在各种物质的包围中,他的小船好像机器猫的肚兜,需要什么就能找出什么。
即便后来弃船上了救生艇,也能打开包装完整的崭新的应急包,翻出六分仪、钓鱼线之类在此情景中算得上“奢侈”的东西。
从始至终,这个人只在和各种物质打交道,撞向装满运动鞋的漂浮的集装箱,经过巨大的沉默的货轮,只是,从未遇到过人。
直到他意外烧掉了所有的东西,以为终于无望之时,一个载着小船划过的人,才将他拉出绝望。
终此一程,他所缺失的,是和人的连接;他所希望的,就是能被人看见,被人发现;而最终燃起他活下去的动力的,是来自他人的接触。
所以这个被隐去所有身份信息的老人,其实是在象征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的处境啊。
在消费主义是时代新宗教的今天,于每个人内心深处,或深或浅的,都是在类似的海上漂泊吧。
影片拍的很有意境。
前半段老人还在船上时,镜头对周围环境几乎无呈现,老人的视线只是围绕着他的各种东西转。
逃到救生艇上后,大海忽然间变得丰富宽广起来,那些从海里仰望鱼群在小艇周围穿梭的画面,孤寂、却也迷人。
片中唯一的演员 Robert Redford,出演此片时已是77岁高龄,尽管剧组为他准备了替身和特技演员,但大部分的危险镜头,都是Redford亲演,也是吃了不少苦头。
在这部寓言式的作品中,戏里戏外人们的艰辛,共同之处都是为在寻找和探索人生的意义。
当人类已经走出只求温饱的生存模式后,今天的我们,是为什么而活,又为什么而吃苦呢?
看到这部电影,是因为优酷上很多电影是收费的,而我却幸运地看到了雷德福德主演评分很高却不收费的字样,觉得更加有必要看一下了。
没有人配戏,没有对白,只有自己一个人来演绎,很容易让人感到无趣。
即使是雷德福德这样演技一流的人依然令有些观众感到昏昏欲睡,我想那是你在观看的时候没有真正深入到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假如你是他,你会跟着他一起惊慌、沮丧,一次次燃起希望,又一次次被风雨熄灭。
当他最后几近绝望时选择沉入海底,是一种人们对生活对世界感觉到绝望时的隐喻式的呈现,其实每个人或许都难免在短暂而漫长的一生中需要经历一下这种绝望。
当他最后被救起时,我在沙发上为这个老人欢呼,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个词在此时是多么的贴切。
这部电影的情节令他可以重新拥有自己的生命,同时也非常巧妙地告诉观众,绝望时当重新燃起希望。
不是吗,影片中的希望正是靠他燃起了最后所有的物品,甚至赖以寄身的充气救生筏而得到的。
绝望的向海底沉去,看着那个仿佛燃烧成一个句点的救生筏,all is lost,生命一点点被吞噬,这时奇迹出现了,仿佛漆黑的海上有个声音在说,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还得提一下那个令主人身处险境几乎丧命的集装箱,开始当我看中文”好运”两个字时,感到有点讽刺,难道在这样一部只有一个演员情节简单的片子里都要揶揄一下天朝吗,呵呵。
但我总觉得这既不是想揶揄天朝,也不是无意间随便选了这么一个有中文的废旧集装箱。
“好运“两个字出现在影片开头,难道不是对最后主人公被救的似有似无的一种暗示么。
但如果一个集装箱上面不是“好运”而是“good luck”,那就很奇怪了。
中文在这里仿佛是一种神秘的符号,揭示最后的结局。
这个联想属于我的“意淫”,呵呵。
在豆瓣的短评里面看到有豆友说主人公就是自己“作”,如果从我天朝的传统农耕文化来看,这确实很“作”,这把年纪不是应该在家对着儿孙乐呵乐呵,或者在养老院安度晚年等死吗。
请想一下,西方文明的一步步走向世界前端,是离不开航海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探索挑战精神的,而这部影片里主人公在茫茫无际的海上挑战命运拯救自我的情节,不管是有意无意,都非常巧妙地对应了西方文明里对那种个人价值的思考和呈现。
当你独自一人而临失去生命时,你仿佛无比贴近上帝,呼唤他的拯救,正如在少之又少的台词中,老人发现装淡水的塑料桶中全是海水时,抱着头痛苦地说了一声“God”。
这种文化是我们的文化里没有的,虽然我们也会喊“苍天啊大地啊”,“我的妈呀”,正是这种文化差异会让一些人觉得这老头吃饱了撑的没事干跑到海上去作死。
昨天晚上看过,随后在豆瓣做了记录性质的短评,但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或许是因为一直都非常喜欢雷德福德自身的个人魅力和他的表演风格。
更为重要的是,未曾想到雷德福德会在七十几岁的高龄选择出演一部这样的影片,令人钦佩(是不是也证明了一直以来自己内心对他的喜爱和推崇是多么值得多么令人骄傲)。
对他来说,这是一种双重意义上的挑战——身体上的,演技上的,在我小小的个人视角来看,他的挑战是成功的。
无疑,影片也是成功的,那么多提名和获奖,绝非浪得。
如果用妈妈的话来说就是 这个电影要表达什么呢?
nozuonodie?
当然故事完整(除了不知道为啥要自己一个人来到这么偏远的海上)演技精湛 没有几句对白不刺激但是很奇怪的是就是不会让人想睡觉最后获救了吗 我认为是没有的 贯穿始终的配乐似乎从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当然可以理解为男主的人生遇到了困境(不然谁会跑这么远来作死啊) 但是说真的 男主给人的感觉就是没有生命力的压抑的甚至代表死亡和黑暗的 他没有正常人在遭遇倒霉事时常见的自言自语也好破口大骂也好 留给我们的是眼睁睁的看着生命在他身上一点点流失(这个过程表现的非常好) 其实当两次对着过往船只挥舞信号弹无果时 我内心已经放弃了 我想:就这样死了也挺好的 不用再遭罪了不过最终到底有没有获救呢 其实随便啦 本来影片关注的也不是这个结果啦
一个土豪从那种坐着游艇唱着歌的美梦生活醒过来发现全泡汤了穷的裤衩都穿不上了一切只因船船破了一个洞都怪中国做了那么多低价鞋运到美国来搞那么多一个集装箱咚的一下子把我们美国人的好生活都特么给撞没了如果不警惕啊我们米国人的好生活就一切尽失啊
跟同类型的《荒野生存》《孤岛余生》相比,简直不再一个层次上。
海上莫名其妙的就出现了一艘帆船被一集装箱撞破了,然后主角开始了让观众感到莫名其妙的瞎折腾,完全看不明白他都早瞎折腾什么,帆船折腾没了,折腾救生艇,最后连救生艇都自己给烧了。
就连在海上用蒸馏海水获取淡水这么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还求生各P。
这部电影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意思,如果为了表现人类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是显得那么无助、渺小、绝望的话,结局就直接让主角沉入海底。
是不是最好的结局呢?
一部独角戏,没有旁白,没有内心独白。
没有其他演员。
全片下来电影并不难看。
男主与剪辑师让整部电影顺畅的走完。
导演大概是一个极简主义者,他只告诉我们了开口那段独白的内容。
其他的一切都需要我们去想象。
根据片名,我可以猜出影片的最后会什么都不剩,从艺术的角度考虑。
我认为男主应该沉入海底。
即符合片名也合情合理。
并且让我们根据开头的内容展开想象。
但导演似乎并不满足于只有我们的快感,他自己也想过一把瘾。
那就是当经历过绝望后,一切尽失后。
从死亡边缘被拉上来的男主是否学会了爱,学会了诚实,学会了坚强?
咱就理性看待问题哈。
首先,主角独自开游艇出海,出事前应该开离陆地很远很远了,而且整部电影所表现出来的这艘游艇的动力源应该是只有风吹。
所以主角应该是很懂航海知识的人。
然而,出事之后,主角就真的一切尽失,包括IQ :1-船破了个大洞,第一时间不是应该补一补??
主角竟然选择去看看集装箱里有啥。。。
至少应该立刻回港吧?
然而好像主角也不急。。。
2-看到大风雨要来了,最基本的应对方案都没有??
借风力赶紧离开那片区域,或者收帆绑紧,立杆能降下来的降下来,盖防水布,这些应该下雨前就做吧?
3-好啦,船要沉了,被迫打开救生艇,那是不是应该把游艇上能用的物件都转移过去更能提高存活率呢???
我看他很多都没拿,比作是我困海中央肯定拿。
救生圈(海上多点漂浮物总是好的),救生衣(万一落水了还能辅助一下),绳索(绑些东西总会用到),照明灯(晚上求救信号),镜子(早上求救信号),帆船布(防水的被子,还能挡阳光),铁杆(做救生艇的划桨,或者作为支撑帐篷的支柱)。
嗯,主角很多都没拿。。
4-桶装水忘记拧盖子差点渴死,后面下雨也不拿容器装点雨水喝?
钓鱼工具都有,遇到鲨鱼就不敢钓第二次了?
5-上救生艇也不立刻研究研究信号弹?
错过了第一条船。。
(我前面说的在游艇上拿条铁杆这时候就有用了,做火把,比他手上的小小照明火大一点吧)6-在易燃的救生艇上点火???
这是什么神操作??
点火可以,能不能把那个盆放海上,离救生艇稍微远一点点。。
(带铁杆的好处又来了,远距离放火,不伤及救生艇)所以总结是编剧不让。。。。。。
本来想认认真真写一篇影评的。
没想到看到最热门的那个影评居然是个二把刀写的——既不懂航海,也不懂灾难自救就一通瞎喷。
我想问你仔细看电影了没有?
居然下面还有那么多无脑一片叫好。
最热评论就是大神写的?
最热评论就是对的?
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是真的好多人没有。
1、本片从开始老人的独白就可以听出来老人是非常冷静的,即使几乎放弃;2、从发现无动力帆船被集装箱撞破到冷静的挪开集装箱、补船已经足见老头够冷静并且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了;3、从发现风暴、到风暴前的准备,挂风暴帆有什么问题?
你拿细节来喷,不要无脑喷,请问这一系列过程那个步骤和细节错了?
4、风暴过程中,船倒扣过来,这个已经是预料到的了。
老头惊慌了没有?
人家还是冷静的在处理。
看不看得懂?
5、影片已经充分提示了电子设备已经因为进水而损坏。
那个时候的手机是没有GPS的?
影片2013年说的就是2013年的事?
再问你看过电影没有?
仔细看没有?
看不看得懂已经细致交代的细节?
6、再说主桅杆断了、丢弃的过程和步骤有什么问题?
7、放救生艇请问有什么问题?
帆船沉默之前老头判断是否可以把船救回来,以及收集有用并且值得挪到救生艇上的物资有什么问题?
8、至于水箱中的水,不慎漏了。
漏了也就漏了,老头很快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使用阳光蒸发法来收集淡水。
请问生存能力你想比什么?
9、至于船用降落伞信号弹,请问有什么日用夜用?
你是说卫生巾吗?
大量烟雾红色亮光降落伞可燃烧20分钟了?
10、至于点火求救不小心烧着了橡皮艇,这个也许可以喷一下,不过拜托,错过两次了,很快船就远离海运航道线了(请问你会玩六分仪吗?
我是不会玩)请问除了这里犯错,还有哪里犯错?
《一切尽失》……每次看完这样的灾难片,第一件想的事就是:赶快学游泳……汗啊。
其实影片挺好的,让人可以真正静下心来享受观影的这两个小时,虽然这个过程很虐心,虽然不断的让人绝望,不断的令人失去生的念头……但,这不正是我们应该从影片中读懂和了解到的生活的真相吗?
关于影片的寓意等等,就不在这里班门弄斧了,很少有看完一部影片,把豆瓣第一页的其它影评挨着看完的,但今天例外了,吐槽的不少,叫好的也有,我不能妄加评论说影片中的老爷子如何如何,我只是尝试着去理解这样一位老人,在这样的困境下,尽可能的努力生存下来,这种意志是如何顽强,以及最后又如何连生的念头都放弃了……我只是努力在想,如果那是我,我该如何,我会如何,我又能如何?
就当是为未来有可能的同样的求生做一些意念里的尝试吧,我把想到的记录下来,也许,哪一天能对自己有帮助,也不枉观影花的这两小时。
1、在船破损后,当即尽快修补是必要的,但在发现情况不对的第一时间,优先抢救对生命保障最重要的东西,比如:切断电源,抢救无线通讯设备避免见水等。
其次是尽快理清情况,脱离危险。
然后才是在失去外界联系的情况下,暂时先停留在那个海域,并且尽可能的发现和利用当时的一切资源使船能更安全、更能抵御风险一些,比如那集装箱,那集装箱飘浮的原因,那可利用的资源……退一万步讲,水面能有集装箱,那么当时一定在航道上或是离航道不远,不应在完全情况不明的时候冒然采取极可能错误的措施。
2、在修补期间,做足尽可能的功课,判断航向,确定可能的求生方案,检查物资,制订策略,考虑和准备为生存长期备战。
3、在出发后,要尽可能的提前观察云层、天气,避免和风暴(危险)正面冲撞,即使绕路(有可能的话)也要避开,一切皆按风暴已经袭来的情况做好准备,比如那散放的物件,那在风暴中才准备打开的帆布……4、如果有可能,上船前就提前备帽盔之类的装备,在暴风雨中保护头部,检查所有设备、物件,避免有突出的容易使人受伤的东西存在,有救生衣之类的,在危险即将来临前就最好穿上。
5、检查救生设备,集中管理与考虑覆船时的物资携带问题,利用好自浮物件和绳索,例如那个没有带上救生筏的游泳圈等。
6、钓鱼那一段,无论如何,我不要用手直接拽线;还有爬上桅杆下来时,任何时候谨慎的提醒自己冷静、细致,不要无谓的受伤使原本艰难的生活更艰难。
……好像越想越多,越想越细,其实呢,都是马后炮,谁会知道自己的明天会发生什么不是?
只有做好当下的自己,才对得起明天的自己,不是这样吗?
任何时候为下一刻做好十足的准备,才是不二的选择,当然,这个准备更多的其实应该是心理层面的,一切法皆心所现,心中有什么,才会做出什么行为、采取什么行动,所以,励心,才是人生活着最重要的事,也只有通过这个途径,在“活着”的最后,你才不会在意“死去”的黑暗,才会懂得和感受到原来“回家”也是挺好的一件事情,因为,你毕竟用了一生的时间来准备走上“回家”的路,而“回家”的路上,总会有你意想不到的那一只手,在等着牵你同行……而这一切,只是需要你用心去感悟,用心去准备,全力去迎接……爱你,我的生活。
咱就理性看待问题哈。
首先,主角独自开游艇出海,出事前应该开离陆地很远很远了,而且整部电影所表现出来的这艘游艇的动力源应该是只有风吹。
所以主角应该是很懂航海知识的人。
然而,出事之后,主角就真的一切尽失,包括IQ :1-船破了个大洞,第一时间不是应该补一补??
主角竟然选择去看看集装箱里有啥。。。
至少应该立刻回港吧?
然而好像主角也不急。。。
2-看到大风雨要来了,最基本的应对方案都没有??
借风力赶紧离开那片区域,或者收帆绑紧,立杆能降下来的降下来,盖防水布,这些应该下雨前就做吧?
3-好啦,船要沉了,被迫打开救生艇,那是不是应该把游艇上能用的物件都转移过去更能提高存活率呢???
我看他很多都没拿,比作是我困海中央肯定拿。
救生圈(海上多点漂浮物总是好的),救生衣(万一落水了还能辅助一下),绳索(绑些东西总会用到),照明灯(晚上求救信号),镜子(早上求救信号),帆船布(防水的被子,还能挡阳光),铁杆(做救生艇的划桨,或者作为支撑帐篷的支柱)。
嗯,主角很多都没拿。。
4-桶装水忘记拧盖子差点渴死,后面下雨也不拿容器装点雨水喝?
钓鱼工具都有,遇到鲨鱼就不敢钓第二次了?
5-上救生艇也不立刻研究研究信号弹?
错过了第一条船。。
(我前面说的在游艇上拿条铁杆这时候就有用了,做火把,比他手上的小小照明火大一点吧)6-在易燃的救生艇上点火???
这是什么神操作??
点火可以,能不能把那个盆放海上,离救生艇稍微远一点点。。
(带铁杆的好处又来了,远距离放火,不伤及救生艇)所以总结是编剧不让。。。。。。
一般般
无聊地听老头呻吟都变成了享受
老年派一个人在战斗
这个电影看起真闷,从头到尾没有像样的台词,就那一个help。一个人,一条船就是一部电影了,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到海上了,扯腾老半天还是死了。
雷德福为何不退休。这个岁数拍少年π会不会太out了。
老人与海,一切尽失,如同《钢琴家》般的弥留之际产生的幻觉,还是一切尽失后,老天给了一次这个不放弃的坚强老人重生,开放式的结局好伤感,每次的努力都感觉希望来临,每次的结果换来的都是困局,爱船,食物,水,鲜花掌上都献给这位敬业的大叔,我绝对不会再坐船,不会做坐游轮,不出海,不游泳。
可能是因为没进入状态,看得非常累。
实体版海洋求生指南。
不作死就不会死。
一般的装逼
初中课本告诉我们:宁上山莫下海。老人与海,少年PI与虎子,同一个孤独旅程,同一种生存意志。如果老雷德福有《金蝉脱壳》里老史泰龙那样丰富的地理(求生)知识,就不会沦为#一切尽失#了。航海不仅仅在于有钱有游艇。
好看
眼看希望一次次远去,你还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嘛,真正的机会,也许只在你剩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刻,才会出现
去年所有错过大银幕放映的电影里面,最让我感到遗憾的一部,剧情张力略胜Gravity和Life of Pi;雷德福老爷子是个伟大的演员!另,只有我觉得地图上画的叉叉形状前后不一致吗。。。
pi无人能及
不喜欢闷片~
演员很不错~可惜闷了点~
内心是多么的强大,要是我早就奔溃了,老爷子就喊了句法克!多么的淡定!另外感觉此片内心戏不够突出
电影是部好电影,但是无对白,这么压抑的只有快进才能满足我这没有耐心的性子了吧 只是突然想到这几天失踪的飞机人们掉进海里的绝望感觉,心里不是滋味
好吧,大哥要是死了,就给四星了。要是没死,只能三星了。